360-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十五天

昨天读礼之用,和为贵。就去查了一下礼&和的含义:

#礼字:此字初文作“豊”,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神灵往往是有一套严格而隆重的仪式的,所以“礼”引申指“礼节”“礼仪”。还引申指“敬重”“以礼相待”,如“礼贤下士”。

#和字:“和”常与“龢”通用,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始见于战国金文2,本义指声音相应和,读hè;“龢”始见于商代甲骨文3,本义指音乐和谐,后二者在词义引申脉络上有交叉,至于无别。

#“和”由本义和谐,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读hé。因为和谐,没有争斗,所以把结束战争称为和平、和好。因为“和”有共同一起的意思,所以就有连带的意思。

这句话里的礼是指古人一系列的祭祀活动礼仪,后来用于生活各个方面,比如婚嫁丧礼,比如祭奠之礼,比如皇帝登基之礼仪,封建社会有专管礼仪教化的礼部,用于指导百姓如何遵从礼仪,但孔夫子这句话里,礼的重要程度在于礼仪是否和,和最初意思是声音相应和,可引申为:和老百姓的需求是否相应和,如果一个礼仪的规定和老百姓的需求相背离,相信这个礼仪很快会被淘汰。

我的感受,我觉得文化人其实挺有意思的,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结果,被文化人一包装,立意就深厚了,把老百姓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求进行了整合,将个人自发的,朴素的自我安慰的行为,上升到礼仪的层面,道德的需求,除了安抚情绪外,还给了社会价值。这样一看老百姓喜欢,统治者需要,国家就会和谐,人心就会统一。这样一看,文化其实在社会安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其实也需要这样的文化来安抚群众,可惜,现在的官员很少去认真寻找人们的需要,而我们也很少认真的思考我们要什么!每个人都浑浑噩噩的走着,我想我们也许可以从读书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乐园,寻找自己的心灵慰籍。

今日读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本章言与人交际,当慎始,而后可以善终。亦见道有先后高下之别。信与恭皆美德,然当近义合礼。有所因依亦不可非,然必择其可亲。

我的理解:与人交际,开始时,要慎重,不可轻易许诺,如果一个人甫一见面就热情交加,其实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开始时恭敬大于亲近,承诺的就要做到。然后,保持有边界的亲近,即使是朋友也要言而有信,亲而有礼。

我的感受:想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和而不同之类的话,君子之交,看上去不那么热烈,不那么亲近,在和谐的基础上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不被他人所左右,即使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接受,也不会产生怨怼的情绪。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稳定强大的内核,对自己要高度信任,相信自己的一切,也能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其他的人或事,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终身学习的一件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