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我觉得这段话还是很有意思的,重: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个弯腰的人背负装满的口袋。本义指质量或密度大。又转义表示分量;又表示程度深,也表示紧要。
威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2],其古字形像女子拿着象征权威的斧钺,本义是强大的力量和令人敬畏的气势,也有人认为“威”本义为婆婆,即丈夫的母亲,因为旧时婆婆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人。由威力引申,表示使用或凭借权势,用作动词。
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必须要厚重,是指品德和学问的厚重,这个厚重不是单纯指知道知识的多少,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将其指导于现实生活,这样的人才是具备权威的人,想起儒家的外王内圣的理想,所以,君子是一个有威望的人,可以代领民众一起行动,去追寻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领袖。可以代领群众从蒙昧到开化的领袖。
突然想到了今天就是教师节,老师再过去的时代里一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形象,韩愈在《师说》里就讲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者要学识丰厚,要广博杂收,要有道德标准,要是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还要有个人魅力,要能传道学业,还要为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奠定基础,还需要在学生的关键时刻充当指明灯,为学生解除困惑。过去,一个好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时时刻刻能够感激自己的老师。
我想起来,我的初中班主任,贺老师,她是一位严格班主任,也是一位慈祥的老师,我记得我初二刚刚换到这个班集体,当时,我个子最小,坐在最后排,看不见老师书写的黑板,听不清老师说的话,第一次期中考试一塌糊涂,班主任对我说,想要做到前排,努力考前几名就可以了。我不知道说啥,后来,暗暗发狠,听不见就记下来,看不见,就下课找同学抄笔记,后来,发展到直接找老师要笔记抄,就这样,第二次考试,直接进了前十名,当时,一直把这个故事当做我自己逆袭的成就,后来,才发现 没有班主任的授意,那些好同学根本不会理睬我,没有班主任每次不经意的在班会上表扬我 我也不可能越来越自信,没有班主任的协调,哪有那么多副科老师恰好有时间给我抄笔记呢?所以,我一直都记得她,如果不是她用这样的方法激励我,可能,我就一直在差生的标签里了。转眼之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我的学校现在也找不到了,如果有机会能够在见到一次贺老师,我真想对她说:谢谢您,教师节快乐!
这位老师对我来说就是君子,教会我不放弃,教会我自己寻找出路,这对于我后来遇到的困境,就是救命的工具,我总会拿这件事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一定会有办法找到出路的。这就是班主任老师给我点的一盏明灯。所以,她就是君子!
今日读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追远:远,指祭礼言。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死之后,我们活着的人还以生之礼仪来对待,事死如事生,而死人是不会给我们任何回报的,这样推广的话,社会风俗道德就会越来越好。
我感觉古代人用他们朴素的生死观来告诉我们,对待死去的亲人,我们可以如何去做,来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的思念不舍之情。我们通过这样的仪式和礼仪来安抚我们的分离焦虑。而现在,我们这一点似乎断裂了,变成了刻板的,炫富的,向世人证明的一件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事死如事生,用逝者生前最爱的最舒适的生活方式来怀念他,来记住他,来传承他的思想,这是一件多么治愈的事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