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说起。
分为三个阶段:
1、最基本的也是最神秘的就是从虚无中创造出物质。
2、从无机的死物中产生“生命”。
3、有机生命进化出可以感知到物质、感受、思想,或者说“产生自我意识”。
显然,必须要有意识的生物,才能够对自身和外界的环境进行思考和感知。
能够观看、产生受觉、可以思考、产生行为和起心动念、识别出“差异”,产生概念、三观。
这些被统称为“五蕴”,那么,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意识的心智,究竟怎么通过神经网络的电-化学作用,产生出感知?
也就是说:“外界的物理系统变化是怎么和主观体验联系起来的?”
再换句话说,“色受想行识”究竟代表了什么?
外界的环境、身体的感受、思考的念头想法、所有你感知到的一切......和你看电影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不同的数据的“集合”,我们的意识就是对这些“数据集合”的变化的感知。
这些“数据集合”就是我们称为符号和概念的东西,比如数字、形状、公式,比如颜色、重量、名称、语言、文字.......
“五蕴”,也就是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就是这些符号和概念所产生的“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
对“五蕴”的感知,就是对“信息”的觉察。
为什么人的身体和大脑如此复杂?因为只有足够复杂精细,大脑的神经网络才能反映出外界那些复杂的“数据集合”的变化,才能够感知到那些海量的信息。即使这样,也只能处理那些对我们来说“有序”的数据。
外界环境的变化,被感官所接收,刺激神经网络相关集合产生一串幅度为0.1V,时程大约0.5-1毫秒的脉冲,正是这种神经元的频率振动,让人产生了感知。
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大脑神经网络产生电-化学变化,这两个“变化”传导的是“同一个信息”。
那么,谁在感知觉察这些“信息”?
你可能会笑,这不是废话嘛,当然是“我”了。
那么,“我”是谁?“我”是什么?
我是身体吗?是意识吗?是记忆吗?
如果你仔细思考下,那么你会发现,“我”不过是一个各种数据的“集合”,“我”不过是一个收集“信息”的容器。
这个“身体和意识的我”不过是觉察到的“信息”本身。
关于这一点,我以前写过文章,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翻看。
那么,接着问题来了,“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信息”的本质是“变化”。
我们可感知到的信息,就是有序的“变化”。
想象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大森林里,这人患有眼病,只能看到特定的树,这树必须是1-3米之间,反射光的波长范围必须是400~760nm,品种必须是杨树。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森林里有无数的树,但对于这人来说,他只能看到数量有限的那些“符合特定秩序的数据”的树。对于其他的树,这人则完全觉察不到,这些信息对他来说就是“空无”。
现在,我们把森林看作是我们的宇宙,所有的信息都在那里存在着,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些信息是“混乱无序”的“混沌”。那么,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就是“空无”,物质尚未诞生。
现在,在这些混乱无序的信息中,有那么一些信息,符合一定的”秩序“,它们就被从“无序”的“全部信息”中被“觉察”了出来。
这些“有序”的信息就是被称为“物质”的东西。
将它们识别出来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物质的诞生。
那么,现在这些物质的“信息”中,有一些更为复杂,更“有序”的信息被识别了出来,这些特殊的信息就是“生命”。
在这些生命的“信息”中,有一些更复杂,更特殊的秩序的信息被识别了出来,这就是人类。
人类,不过是“全部信息”中一些特殊的信息,将自己识别为“可以认识理解其他信息”的特殊“部分”。
将“全部信息”分为“我”和“非我”。
什么是“空”?就是“混乱无序”的“全部信息”。
什么是生命?就是符合“特殊秩序”的“信息”,可感知理解。
“信息”一直都在那里,对信息的读取和理解才是关键的,这种对“信息”的解读就是“意义”。
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个鲜艳娇媚的6分美女,对于遍览人间春色的思聪,欲望爆棚的单身汉、饥渴难耐的老虎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产生不同的意义就在于“我”处于完全不同的坐标系,每个人都只能处于自己的“坐标时空”!
那么,“我”是谁?“意义”产生于什么?
简单来说,意义有3个来源。1、先天的遗传信息,这是人类的共性,父母的遗传,先天的“命格”。2、从出生开始,不断地进行感觉-运动相互作用,和环境的互动。3、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社会群体意识的灌输。
正是这三点结合起来,构成了“我”的基本架构,也就是“我”的认知背景,我从小到大学习到的知识,小时候父母教的经验,小学时第一次学会“喜欢”异性,高中时被好友背叛的痛苦,原生家庭带来的开心与无奈…,这些所有“信息”,编织成了“我”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的“四梁八柱”,就是“我的信念集合”。
仔细分析一下,“我”正是在用这种背景去和接收到的“信息”去比较而获得“意义”。
“我”就是这三种模式下所获取的“信息集合”!
“我”和环境的互动,正是一个“信息集合”和接收到的“信息集合”的“变化”和“差异”的比较。
所以,怎么理解“我”?怎么理解“生命”?
石头具有石头的“信息结构”,所以它面对“全部信息”只能理解到石头这一层面,它相信自己是石头,所以呈现为石头的“相”和石头的振动频率,所以被我们读取为石头的“信息”。
我们具有人类的“信息结构”和振动频率,所以,可以从“全部信息”中读取到“物质世界”的信息,我们就感知到“物质宇宙”,能够看到所有相应频率的物质。
我们之所以可以看到“万事万物”,并且所有一切对我们有“意义”,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信息结构”。
所有一切都是“相对的”!
“意义”来源于“我”和“非我”的“比较、变化、差异”,也就是对“我的信息结构”和“非我的信息集合”的“不同”,进行“觉察”。
事实上,这种“不同”,正是源于我们对“我”的执着。我们渴望“我”是不同的,渴望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空和色,是没有区别的,是“不异”的。
“空”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色”,也没有“我”。
只不过这个“我”误认为有,这是执着,这是一种病,得治。
凡是可被识别理解的,都不过是因为“我”的执着,因为“我”的信息结构,所以将可以识别出来的“信息”认为是“有”。将这种“特殊秩序”的信息认为是“有意义”,同时无法识别其他的信息。
怎么治呢?
只要“观自在”。
你随时都知道“一切是幻相”,全部信息是“常”,部分信息是“无常”。
因为全部信息就是“全”,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再也没有延展的可能。所以是“常”。而任何“部分”,总是可以流动的,可以变化的,会有“生灭”的。
明白这点,你就“知常”,就不会“妄作”。
就这么简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