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的需求起称赞。我需要他人的夸奖。如果没人夸就不做,如果没人惩罚就可以做点坏事。
第二阶段的需求是引起关注。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我们需求的是与众不同。积极的孩子就去做坏事引起关注,消极的孩子就去扮演无能。
第三阶段,权力斗争。
对积极的孩子来说,就是反抗。用脏话谩骂父母、挑衅师长。有的脾气暴躁、行为粗鲁,有些甚至去抽烟、偷窃,满不在乎的破坏规则。
对消极的孩子来说,会通过不顺从来发起斗争,无论再怎么训斥依然拒绝学习,坚决无视大人们的话。他们并非不想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必要,他们知识想通过坚决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而当家长对寻求权力的学生表现出愤怒并且斥责他们的时候。反而让孩子得逞了,因为孩子从动家长的行为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然后孩子会不断跟你作对。
而家长和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退出战场。表现你做了这些?也就不过如此嘛。
这样就能解决的孩子的权力斗争。
第四阶段,复仇阶段。
下定决心挑起权力斗争未能成功,没有胜利也没有达到权利。这时候孩子们会开始策划复仇。
向谁复仇?复什么仇?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想想称赞、引起关注、权利争斗,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位寻求“憎恶”。
既然对方已经不会爱我,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憎恶我吧,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吧。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情。”
自残喝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表现,他们通过贬低自己或者伤害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当然对父母来说如此会十分痛心,如此一来,对孩子来说,复仇就成功了。
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从不被称赞和批评,到不被关注,到权力斗争,到复仇。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得得不到他的目的,最终反而连憎恶的感觉都没有,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放弃任何努力。
正是“不要再对我有期待”的想法导致了“证明无能”行为的产生。
与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其中结果却失败了,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这样可以免受打击。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多无能。
第四阶段复仇和第五阶段证明无能已经是很难的局面了,而大多数情况问题都在第三阶段。
教育者要做的事情是防止孩子的行为愈演愈烈而产生的不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