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会谈技术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听要比善于说更重要。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介绍和简单寒暄是必要的,这可以缓和气氛,但是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心理咨询师就只能用有效的倾听将会谈维持下去。 心理咨询师要让求助者自由的谈论问题,而且随时都表现出对求助者谈的问题感兴趣,只有这种听的行为才是打开求助者内心世界的钥匙。
2.态度。
会谈时只能保持一种非批判性态度。罗杰斯利用人们观看日落的态度,来比喻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应有态度:“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
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有些话是不能讲的,比如“你的做法是荒唐的”,“这件事不符合原则”等,这种批判性的结论有时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所以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
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的”。
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批判性的态度,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
3.区分和鉴别。
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十分重要。
要求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做程度上的区分。
要区分情绪与行为。
对会谈内容的真伪进行鉴别。
把关键问题具体化是区别问题真假轻重的关键也是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步骤。
4.会谈法的种类。
摄入性会谈。
鉴别性会谈。
治疗性会谈。
咨询性会谈。
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
5.最常使用的摄入会谈方式是背景资料采集法。
6.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况和行为特点。
(1)外表和行为涉及以下问题。
求助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他给人的一般印象如何?外表打扮是否整齐、清洁,衣着是否符合求助者的背景和现状,有没有特别的装饰,有无明显的身体缺陷,在过去的会谈中表现如何,有无离奇的表情和动作,有无重复性的动作?他的姿势怎样?是否避免与人对视?活动缓慢还是不停的乱动?是否机敏?是否顺从,是否态度友好?
(2)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涉及以下问题。
求助者的语速如何?是缓慢还是快速?会谈是直爽还是小心翼翼?是否犹豫?有无言语缺陷,是否有文爵字?健谈还是不健谈,有无松弛的联想,哪些话题避而不谈,是否有海阔天空的闲聊?是否有自造的词汇?笑,皱眉,姿势,手势,表情与语言表达是否协调,说话内容与声调所表达的是否一致,对交谈的兴趣如何?对上述情况要做记录。
(3)思维内容涉及以下问题,求助者有无不断抱怨和纠缠不放的话题,有无观念不集中的现象,有无幻想,错觉,恐惧,执着和冲动表现。
(4)认知过程及功能涉及以下问题。求助者的各种感觉有无缺陷和损伤?求助者能否集中注意于手中完成的工作?时间、人物、空间、定向力如何?能否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地方?能否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等?近期和远期记忆如何?会谈内容,能否反映出他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运算能力如何?阅读书写能力如何?
(5)情绪涉及以下问题。
在会谈期间求助者的一般心境如何?一般情绪的表现是哪一种,痛苦、冷漠、鼓励、气愤、易怒、变幻无常还是焦虑?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有无献媚、冷淡、友好、反感等表现情绪?表现与会谈内容是否一致,他们的自我报告是否与心理咨询师的印象一致?
(6)灵感与自制力涉及以下问题。
求助者对自己就诊的目的是否判断准确,对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求助者对自己的精神状况有何种想法?他是否能观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或情感已经有了问题,求助者对问题的原因有何认识?在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上有无道德和文化因素的作用,求助者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无准确判断,求助者如何理解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处理问题时一时冲动、独立进行、非常负责还是相反?对讲述自己的事情是否有兴趣,对改变自己的现状是否有要求?
7.怎样提问题
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会出现提问过多的错误,基本原因是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他所说的内容缺乏基本理解,心理咨询师没有掌握或不善于使用语言交流的技巧。
在心理咨询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求助者时,或还没有掌握语言交流技巧时,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型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
提问过多可能会带来如下消极作用。
(1)造成依赖过多,不问就不说话。
(2)责任转移。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求助者自己,而不是心理咨询师,问题过多就会把这一层责任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减少了求助者参与解决心理障碍的机会。
(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5)求助者可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6)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会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①为什么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含义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因为它明显的要求求助者说明理由,显然是求助者的行为或情绪是错误的,可以改为怎样或者什么的形式如,为什么你要和别人打架,改为你和某人一起干什么事了?
②多重选择性问题。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
③多重问题。如:你的父亲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呢?你本人又是怎样做这件事的?
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出问题的做法,往往表现出心理咨询师急躁和没有耐心。
④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比如:你只谈学生学习不好,可当今的教师水平和学校纪律又是什么情况呢?
⑤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如: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来着?
⑥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
8.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求助者可接受。
有效性。
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