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的家访,身体上的疲惫比不上内心的忧虑,忧虑的依旧是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是否吃得营养、是否睡得充足、是否获得精神的成长、家长是否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全面家访已经成为我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我会在两周内完成。那么,我为何会如此看重新班级的第一次家访呢?
第一,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帮助自己做好困难学生补助发放的摸排工作,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自己可以作一些特别的关照。
这一天的家访从早上8点开始,中午休息了半个多小时,一直到晚上9点半结束,共走访了26个孩子,其中就有几个单亲家庭孩子,而这些孩子普遍比较自卑,性格比较内向,困难的补助费用只能稍微减轻一点点他们的家庭负担,这是外在的,而如何引导他们走向阳光,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学习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二,了解家长的需求,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应对不同的家长,在今后孩子的教育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今天接触到的父母大多数是80年代左右的,普遍接受到的教育都是来自父母的打骂,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更关键的是缺乏学习成长的意识,所以只会以上一辈教育自己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不知,这一代的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思想,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显然,家长们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
而老人家带孩子的,你说能做到有效教育是很难的,当遇到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时,除了唠叨,确实又是无能为力的。听爷爷奶奶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说了,但是他(她)不听”,确实是如此,爷爷奶奶们只能保证孩子不饿着、不冻着,至于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我们老师和父母要费心些。
其三,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家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给家长一种“孩子在你的班上我放心”的感觉,家长信任我们了,一切沟通就容易了。
在与家长聊天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孩子的身体健康,我始终是把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这一点无疑是与家长的需求相契合的。我还会特别强调阅读,这是对孩子一生都有帮助的,我还会强调重过程轻结果,我相信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其四,快速地认识孩子,记住孩子,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单单靠在学校的时间是比较难记住孩子的,在家访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对一的近距离接触,更容易记住孩子。
可能是年纪大了,越来越难记住孩子的姓名了,但是我发现家访是可以很好地缓解这种“症状”的,每次新进班级,全面家访结束后,基本全班的孩子也都认识了。因为家访是有持续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与一个孩子面对面交流,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会比较深刻。但是在学校,你是很少有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去面对一个孩子交流。
其五,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为很多孩子可能成绩不好,但在家里有非常特别的地方,还有的孩子的学习非常好,但是在家里的表现又是一塌糊涂。
比如说有的孩子独立能力特别强,一个人在家招待我们、泡茶、陪我聊天;有的孩子知道我要来,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有的孩子自愿当起了我的向导,一路上陪我们聊天,让家访路上多了欢声笑语……
当然,还是有些孩子对老师来家访这件事会比较紧张的,去到孩子的家里,坐立不安,闷头不敢语,虽然我在家访前一再强调:我此次家访,不谈学习,不说表现,我就是来认路的,我就是来认人的!但是,可能他们习惯于老师家访就是父母和老师一起来告状吧!
单独与孩子聊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父母不理解他们,感觉他们在家做什么都不对——出去玩,说你整天不着家;呆家里,又说你整天玩手机;做家务,稍微慢一点,又说做事慢吞吞的,快一点,又说毛毛躁躁……这也许是这一代父母的通病,喜欢唠叨,把孩子当机器人,只要孩子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做,看孩子哪哪都不顺眼。
手机滋生出的问题,比如熬夜,然后是睡懒觉,接着不吃早餐,或者随便吃早餐,缺乏运动,缺乏社交……孩子正值长身体的时候,吃得不营养,睡得不好,又缺乏运动,这些孩子普遍长得矮小。
孩子在家学习环境问题,比如专门的课桌,书架,课外书,灯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而这些,家长没有几个重视的,或者,他们是真的不懂。
孩子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女孩,晚上外出的,周末一个人回家的,回到家里一个人的……这些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
面对这些问题,我能改变什么?或许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我仍然会如张文质老师所说: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