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送寒衣,这是中国自古便有的一个祭祀节日,在每年十月初一,冬季刚刚到来的时候,要给故去的亲人烧烧纸,捎去一身过冬的棉衣,用来抵御冬季的严寒,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在这个比以往来的更早的冬季夜晚,在这又一个寒衣节到来之际,我思绪万千,想起了去世已经六年有余的外婆,想起了见证我出生,伴随我成长,在我长大成人的日子里渐渐老去的外婆,我亲爱的姥姥!
外婆,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家庭妇女,善良、勤劳、坚强、能吃苦,没上过学更谈不上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这在有着两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用过去的话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记得以前外公曾说过,外婆的名字都是他参照她的兄长们的名字给起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最早关于外婆的记忆,是小时候她来到我家,用大被包起我抱着逗我开心,而我在上学之前的童年记忆中,多数的时间都是每天与外婆共同度过的。
外婆一共育有六个子女,现在看来这可是一个大家庭,为了养育如此众多的子女,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需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到了我们这些孙辈们,外婆依然无私的付出着,几乎所有子女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岁月里,都受到过她无微不至的照料。外婆的爱,不仅传递给了每个子女,同时也延续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身上。
外婆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在她眼里,似乎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和做不完的家务。洗衣做饭,那只是简单的家常;缝衣做被,对她来说也不算是太难的手艺,甚至纺线织布,她都能轻松胜任!记得小时候,我就在外婆家的床底下看见过被折叠起来的纺车。我想,正是由于外婆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才使这个大家庭能够安然度过那个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如今变得枝繁叶茂。
外婆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她膝下有一众和她同样善良、懂事并过着各自幸福生活的子女;有一个为家庭拼搏、奋斗一生的老伴;还有让她能够安享天伦之乐的可爱的孙辈;可是,外婆的一生,也经历了一件重大的不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为此而牵挂,不舍离去;记得小时候,年幼无知的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姥姥总爱领着我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总是不停的从这里走到那里;不明白,为什么即便身心俱疲,也不肯回家?甚至,有一次,她领着我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自己席地而坐,然后没由来的突然嚎啕大哭,那哭声中满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满是对自身面对不幸而无能为力的痛苦,满是对不知何日到头不幸的无助,甚至满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绝望……
然而,哭声过后,外婆起身拍拍尘土,拉上我又匆匆地走回到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仿佛一切都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似乎只是属于我和她的秘密,没有第三个人知道。现在想来,也许只有让自己忙碌在各种各样的家务活中,外婆才能短暂的忘记那些痛苦与不幸吧。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与付出中,外婆坚强的面对着生活,面对着对她来说,太过残酷的现实。内心承受着子女、儿孙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痛……
外婆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念过一天书,哪怕是外公给起的名字,她也都不会写。可是,在她的嘴里,你总是能时不时的听到一些东北方言中特有的歇后语: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嘴行千里,屁股在家呢;笑人不如人,提着裤子撵上人;命里有七升,就别强求那一斗……虽然都是一些直白的大白话,可在朴实的字里行间,却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想,也正是由于她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我们这个大家庭才会如此的和谐与幸福。
转眼间,外婆已经离我们远去,还记得她走的那一天,全家人围在病榻前,已经神志不清的外婆依然放不下心中一生的牵挂,在所有人一一向她保证之后,外婆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儿孙们无限的哀思,离开了这个她为之操劳一生的给她幸福和痛苦的家和她深爱着的亲人们。
在夜深人静的此刻,再次想起外婆的音容笑貌,想起小时候与她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总有难以言表的遗憾。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多用一些时间去陪陪她;遗憾的是,每次面对她那充满挽留眼神,却依旧无动于衷的离开;遗憾的是,没能让她亲自见证外孙走入婚姻的殿堂和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姥姥,我想你了!我们一定会好好的幸福的生活,让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