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殆,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事变没有出现征兆时容易图谋;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坏事在他尚未成形以前就处理妥当;国家要在祸乱,有产生以前就早做治理。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开第一步开始的。有所作为的将会导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失去所有。圣人无所干预,所以也不会导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结束时,也要像开始时那样小心谨慎,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向往人所不向往的,不稀罕难得的财物。学习别人所不愿意学的,纠正众人的过错,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论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求质变而不注重量的积累是不切实际的。圣人之治的重点在于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而为,防患于未然。如果不能自觉遵守客观规律,心存名利执着于自我而大胆大妄为,必然要遭到惩罚。而圣人始终不使自我居于支配地位,所以不会丧失。
慎终如始十分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置偏离大道。如果在其接近成功的时候仍能保持举事之初的谨慎,就不会有失败了。如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往往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病根就在于那些领袖人物当革命临近成功的时候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举世之初,他们怀着对统治阶级的无比仇恨和对于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而高举义旗,旨在为穷人打天下。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他们却迫不及待的享受胜利果实,以至于内部之间争权夺利,导致革命失败。如李自成,洪秀全之流,倘若他们能够慎终如始并摆正自己与人民、与国家的利害关系,就不会出现失败的命运了。
人是属于大自然的,大自然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