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一

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到那时他们懊恼不已。岂不是太迟了吗?

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神奇冲击力,让我们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感觉生命毫无选择余地,丝毫无法做主。

观想死亡时的感受,痛苦,悲惨。无助亲友的忧伤,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发现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爱,而不是物质。

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地。

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

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

濒死经验者降低对于死亡的恐惧,更能接受死亡。增加对他人的关怀,更加肯定爱的重要性。追求物质的兴趣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和精神意义。当然也更能接受来世的信仰。

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着。

我们往往会错误的认为必须抓住才能拥有获得快乐的保障。其实,“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困难与障碍,如果能够适当的加以了解和利用,常常可以变成出乎意料的力量源泉。在诸位大师的传记中,你会发现,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困难和障碍,就会找不到超越的力量。

单纯的觉知当下就是真佛。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他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

心有很多层面,其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第一是凡夫心。拥有分别观念,拥有相对观念,会执着或拒绝外物的心,就是凡夫心。基本上它会与一个“其他”相结合,与某种事物相结合。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待关系,凡夫心是散漫的,相对的思考的心,只能与一个投射的假想的外界参考点相互作用。

因此凡夫心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与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概念化和凝结经验等方式才能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凡夫心不停的改变,也始终受限于外在影响习性和境遇。上师们把凡夫心比喻为风口的烛火,被风吹来吹去,无法稳定。我把它想象成墨西哥的跳豆,或是在树枝间不停跳动的猴子。

另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也就是心最内在的本体,它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触及的。就好像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心的本性是指本初纯净原始的觉知。当下明智,清晰,辉煌和觉照的本觉。它可以说是知识本身的知识。

请不要误以为心性只有我们的心才有,事实上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我们一再强调体悟心性就是体悟万事万物的本质。

所有宗教的核心肯定都有一个基本的真理,而这一生就是演化和体悟这个真理的神圣机会。佛陀就是彻底根除痛苦和挫折的人,他已经发现了恒常不死的快乐与祥和。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佛性被我们的反复心包裹的密不透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这种教法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佛教智慧,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
    歌谦学堂陈敏华阅读 1,282评论 0 0
  • 这篇是以“心性”为主题,心性是什么意思?读完全篇,依然有些懵懂,但把自己的所看所想先做一个记录吧。 开篇作者分享了...
    陆拾杂记阅读 1,614评论 0 8
  • 很早就听说过《西藏生死书》,据说很多人读过这本书后,对死亡不再恐惧,重新定义了活的意义。我怀着好奇与期待,打开这本...
    不要问我从何而来向何而往阅读 12,265评论 0 10
  • 如果人生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错误信念上,将会变得多么空洞而琐碎啊! 我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复、浪费在芝麻绿豆的小事...
    Wallschynn阅读 2,026评论 0 2
  • 摘录:1、理论就像衣服上的补丁,总有一天会掉的。2、如果你太聪明,就会完全抓不到重点。3、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
    快乐大拙阅读 1,635评论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