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容易受伤,是因为参与了对方的心理游戏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
无论身处何种关系,我们可以自动转化角色。
但如果你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很容易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耿耿于怀,甚至久久不能释怀。
比如说。
场景A:小明迟到了,正好被领导撞见叫进了办公室。
领导:又迟到了吧,这次的理由是什么?
小明:今天堵车堵得实在是太厉害了。
领导:你这个月迟到几次了?
小明解释道:我住得比较远。
领导:住得远可以早起,总给自己找借口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
结果,最后一句话把小明惹毛了,心里觉得领导就是故意针对自己:
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个部门经理吗?
场景B:晓雯去商场逛街,看上了橱窗中模特身上的大衣。
晓雯看向营业员:能让我试一下模特身上的那款大衣吗?
营业员打量了一下晓雯:那款大衣是我们的新款,版型比较瘦。你要试吗?
晓雯忙说:不用了。
但一路上晓雯心里很不舒服,她觉得营业员的话,分明就是暗示胖胖的她穿不上。
场景C:过年回家,恰巧碰到了李阿姨来串门。
“青青,今年28了吧?有对象了吗?”
“还没呢。”
“青青,你要抓紧时间了啊,我在你这年纪都俩孩子了。......
女人年龄越来大,越不值钱,你得抓紧啊。”
李阿姨虽是一番好意,但青青在心里翻了无数次白眼。
并且最后的那句话还是让表面无所谓的青青压力山大。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对方的一句话刺疼了你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让自己感觉不舒服。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对方无形中和你玩了一场心理游戏,而你不知不觉地参与并认可了游戏规则。
02.一个人的外部关系是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想和你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外部关系,就意味着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部关系其实是内在关系模式的投射。
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转移到他人身上。
内在关系模式,是指我们早期和重要他人的关系互动模式,重要他人一般是指我们的父母。
假如把镜子中的自己比成外部关系,那么自己本身的样子就是内在关系模式。
你微笑着站在镜子前,那么看到的就是一个微笑的自己;
你哭肿了眼睛站在镜子前,那么看到的必定也是一个泪流满面的自己。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头熊被长期关在一个很小的笼子里,它无法活动,只能站着。
后来,这头熊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随意行动。
可是它出来后,仍旧一直站着,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爬着走。
由此可见,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它似乎已经被无形的笼子给限制住了。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是如此。
即便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
但我们仍旧会用原生家庭中学会的内在关系模式,来对待他人和世界。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把内在关系模式分成了四种。
第一种“我行,你也行”
也即原生家庭中,父母给孩子爱和自由,并认可他的独立人格,
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这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这是健康的内在关系模式。
第二种“我行,你不行”
也即原生家庭中,父母总是严格要求孩子,甚至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
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第三种“我不行,你行”
原生家庭中,父母总是用交换条件要挟孩子,比如“你考到第一名,我就给你买某某”,
或说“你听家长的话,我们才带你出去玩”,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第四种“我不行,你也不行”
如果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又经常折磨孩子,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内在关系模式。
比如新闻中出现的男人杀死了要和自己分手的女友,就属于这种情况。
恋人离开他们,是对他们极大的否定,令他们感到对方的潜台词仿佛就是“我不行”,
他们受不了打击,于是将对方杀死,意思是“我不行,你死了就更不行了”。
在生活中,有些领导很喜欢马屁精,但却不喜欢真正有能力的人。
就是因为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行,你不行”,
所以他把这种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享受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
同理生活中,如果对方的话常常让你感受不舒服,是因为你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可以,你不行”。
而且你会觉得对方想和你玩“我可以,你不行”的投射游戏。
所以,哪怕对方的话只是在陈述客观,你也会主动理解为对方在否定你。
03.拥有健康内在关系模式的人,会拒绝对方的心理游戏
反过来,假如你拥有健康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我行,你也行”。
那么在人际关系中,哪怕对方的内在关系模式是“我可以,你不行”,
并向你投射这种关系,你也不会认同并否定自己。
相反,你同样会以“我行,你也行”的内在关系模式给以回应。
还是开头的三个场景,他们的想法和回答就会变成这样:
小明心里数着自己本月迟到的次数,不好意思地说:
您说得对,我不该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我相信自己不会成为那样的人。
晓雯笑着,看向营业员:谢谢你的提醒,那你看有适合我的衣服吗?
青青礼貌地说:您说得有道理,但我觉得为了结婚而结婚,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爱情中同样如此。
一个人以你喜欢的方式对你,刚好你对他也有好感,就会觉得这是爱情来临;
但一个人不能以你喜欢的方式对你,即便你对他有好感,相处一段时间后依然会怀疑他是否真的爱你。
因为即便是在感情中,我们也会不自觉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对方。
这样一来,根本就看不见对方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一个男人很爱一个女人。
这个男人的父母很严厉,他从小被父母经常否定;而这个女人从小被父母夸奖和赞美。
男人和女人相恋在一起后,男人无意中就会经常打击女人:
你这个衣服好奇怪啊,你这个妆就像大花脸,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啊?......
女人却经常赞美男人,所以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会越来越不理解男人的做法。
自己甚至变得有些不自信,并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爱自己,适合自己?
从此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两种内在关系模式的较量。
男人从小学到的经验让他执着地认为,爱的表达方式就是否定和打击对方;
而女人从小学到的经验让她同样认为,爱的表达方式就是夸奖和赞美对方。
当对方没有按照你习惯的方式对你时,就会心生不满,产生矛盾。
04.如何避免受伤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试着回忆童年经历,认清自身的内在关系模式是什么。
比如上面说的这个男人。
如果他能察觉到自身总是把自卑的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可以首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其次,明白人和人相处的本质。
人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受潜意识控制,如果对方的话总让人感觉到不舒服,
很可能就是把“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了你的身上。
此刻,你在对方眼里本质上就是对方投射的工具,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不接受对方抛给你的投射-认可游戏,不再生气或难受。
再次,在亲密关系中,除了察觉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还要试着和对方探讨童年经历,知道对方的内在关系模式是什么。
这样才能相互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
同时不断暗示自己,对方是真实的存在,而非我们投射关系的工具。
当你用上帝视角重新看待自己和对方时,很多矛盾和困惑自然就解决了。
也就是说,当你能够真正识破关系的迷雾,并时时审视自己的无意识行为,这个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你有过这样的困惑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