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逯老师的答疑,在加上最近周围发生的一些案例,有了一点思考。
为什么我们总是以爱之名,失去了孩子和我们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总是以爱之名,让孩子去承受巨大的压力;
为什么我们沉甸甸的爱,孩子却感受不到,因为我们爱错了。
当我们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一定要好好做。我们不是爱孩子,我们这是在要回报。
当我们边说妈妈爸爸很爱你,边不断的批评指责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很虚伪,明明说爱我,却不能接受我的全部。
当我们倾注自己的所能,把时间和金钱全部压在孩子身上,同时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甚至是家族的命运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请问,孩子是否能够承受住如此的压力。
等等等等的以家长的自我意识为出发点的爱,那都不是真正的爱。
一辆汽车,只有往装能量的箱子里加满能量,才能行驶;每个孩子的内心也都有一个装爱的箱子,只有爱箱满了,孩子才有力量去行动。这个爱箱要如何填满?需要家长一点点的去爱孩子,并且是以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方式去爱孩子。
怎么让孩子感受到爱?
我们先来看几个小情景:
情景一:
孩子说:妈妈你别给我检查作业了,我不想让你检查。
妈妈说:不行,我检查作业是为你好,检查完了你可以及时改正,这样就能当天把错误消化了。
妈妈的“好意”,孩子能领会吗?孩子会怎么想,妈妈肯本就不信任我。
情景二:
妈妈:孩子,为了你能考出好成绩,咱们每天多做一套试卷。
孩子:妈妈,我不想做。
妈妈:不想做怎么能考好呢?别人都做,你不做怎么跟的上。
孩子坚持不做。
妈妈叹气,哎,这个孩子光跟我对着干,真不听话。
孩子听不听话,其实是个伪命题,它不是判断的标准,孩子为什么要听话,要听谁的话,听什么话,都是值得家长反思的。家长说的话孩子可以做到吗?家长说的话百分之百正确吗?家长说的话家长自己可以做到吗?其实不是孩子再跟你对着干,换一个角度思考,不也是你在跟孩子对着干吗。
情景三:
孩子:妈妈,我今天考了98分,全班第五名。
妈妈:那不是还有考100的,和考99分的吗?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考了98分,自己的积极性很高,家长却只看到了孩子没有得到的2分,因而否定了孩子的整个成绩。请问孩子会怎么想?她还有什么动力去学习。就像前两天看的一篇文章,家长对孩子的指责、否定,不会让孩子不爱家长,但是会让孩子越来越否定自己,越来越不爱自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作为家长的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在寻找儿时缺失的安全感和自尊?
篇幅有限,不再举例,每个家长都应该反思,正值天真年少的孩子,为什么在我们家长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认为的爱,孩子确接收不到?到底是孩子薄情,还是我们爱的方式不对?
言归正传,怎么做才能用能让孩子感受得到的爱去爱孩子。
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药匙,就在每一个家长手中,每一个来咨询的家长,他们都会问几个差不多的问题?我需要咨询几次?我咨询后可以起到什么作用,能管多长时间用?我都会一一恢复:这些的所有,都取决于家长自己。因为最可能了解孩子的,只能是孩子的家长。跟孩子在一起相处最多的,也只能是孩子的家长。只有家长满足了孩子的内心需要,并且根据孩子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和策略,才能把孩子的爱箱填满。我能提供的只有常规理论和常规做法。
比如:一是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看看孩子的需求处在哪一个层次;二是看看孩子最在意的点是什么,并进行正面的引导;三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四是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等等等等。哪一个是家长可以去做的,哪一个是有效的,哪一个是符合家庭实际的,都只有家长自己去做了以后才知道。
作为家长,我们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学;我们原来不会做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去尝试;我们原来做错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改。最怕的是,我不会、不懂、做的不对,我还要继续做,一直等到无可挽回的时候,只能抱怨命运不公。只要开始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开始成长,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别让我们再以爱之名去伤害孩子,让我们用孩子可以感受到的爱去帮助孩子成长。
发掘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施以援手,哪怕只是一句鼓励、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她坚强的后盾,我们永远跟她站在一起。
跟孩子做朋友,有温暖也有规矩,让孩子懂得道理,明白是非,真正的教会孩子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自己找到成长的方式,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支持我做我自己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孩子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爱,那就是好方法。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不要再用错误的方式去爱孩子了,学习-行动-改变-成长-等待-收获,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