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小熙的。小熙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子,课上她总是在座位上静静地呆坐着,眼神空洞,面色漠然。每当我叫到她的名字时,一遍、两遍,甚至三遍、四遍,她才极不情愿地、慢腾腾地站起来,但仍旧一副茫然的表情,似乎她的任务只是站起来而已,根本不打算回答问题。在小组学习中,她更是被动,不管别人交流多么热烈,她总是一言不发,呆呆地站在一旁。她是那么的孤独,整天沉默不语,一人独坐,好像与老师、同学隔绝了一样。
小熙为什么会这样离群独往、郁郁寡欢呢?我设法了解她的过去,原来小熙学习属于中下水平,长期以来,老师、同学极少关注她,无形之中使她产生了自卑感:我是不行的,我是无能的;老师是苛刻的,令人害怕的;同学是爱嘲笑人的,不能接近的。每当上课时,她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琢磨自身行为会招来同学们什么样的反应;进而为发言、为与人交往而焦虑。精神上的焦虑影响了她的学习情绪,导致成绩不断下滑,引发进一步的焦虑。如此循环,心里的创伤越来越深,她也越来越害怕受到伤害,害怕交往。
我深信,她的内心一定渴望有人来关注自己,来欣赏自己。我决心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小熙获得同学情感上的支持,我特意安排两个学习较好、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女同学坐在她的旁边,向这两个同学明确了这样安排座位的目的——帮助她,感染她。在我的建议下,她们处处寻找小熙的优点并通过聊天的方式传达给小熙。小组合作时,这两个同学主动邀请小熙参加。此后,我从小熙的表情及举止上似乎可以看出,她可能已感受到了同学的关心与鼓励。
讲评早读时,我特别表扬了小熙,教室里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见此情景,小熙的脸上露出了微微笑意。我对小熙的朗读能力心里有数了,一次课上,虽然小熙没有举手,但我还是叫她起来读课文。出乎我的预料,我只叫了一次,她就站了起来。全班一片寂静。经过大概五六秒钟的踌躇,她终于读了起来。她读书的声音比以前少有的几次大了许多,读得也比以前流利了。全班的掌声如潮水般响了起来,整个课堂都被一股暖流包围着。我高兴地冲她竖起了大拇指。我看得出,她的表情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