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论语》当编剧,还原那时的场景”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般译作: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臆想当初的情景,大约是这个样子的。
课堂上,孔子讲完一段内容后,让弟子们自由提问。这时有个弟子提出:
“夫子:您教导我们要亲近仁德的人,有没有什么比较浅显的方法,分辨人是不是有仁德呢?”
显然,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孔子稍微思考了一下说道:
“仁不仁是人的内在品质,不是说那么一目了然就能判断出来的。日久见人心,需要长期观察考验的。但是,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的外在表现看出来的。比如说,那些整天花言巧语,口是心非的人,表面上很是讨人喜欢,其实很少有仁德的。”
其他弟子也纷纷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可是在与他人交往时,难道不得注意说话的艺术吗?好像也是巧言吧。”
“要论巧言,还有巧过子贡师兄的吗?他可是靠自己的利口巧辞,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来回游说忽悠,嫁祸于人,使各国相互牵扯,不出一兵一卒就保全了鲁国。那可是花言巧语的极致表现了,可是他靠此保全了自己的母国,难道也要谴责他吗?”
“我们向各个国家游说,力图推行自己的主张难道不需要能说会道吗?”
“作为底层的民众,很多时候为了生存,为了求人办事,必须说好话博取当权者的欢心,甚至不得不违心的迎合妥协。这样算不算巧言令色呢?是不是就失去了仁之根本呢?”
“惜字如金蔫坏的人就真的比口若悬河话痨者心善吗?作奸犯科的人,恐怕也是特别小心吧?很多玩弄权术耍阴谋诡计的人也是谨慎小心的?”
还有个小子一句话不说,就是在那里坏笑。孔子说:“小子,你想说啥?”
“嗯……老师也经常忽悠我们。”
这个混账小子!
……
这点小把戏还能难得住老夫子?四两拨千斤的手段可是早就炉火纯青了。
“好了,大家能够勇敢的踊跃发言,老师我感到很是高兴。尤其是很多同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发言,勇于质疑是好的。但是,不能有失偏颇,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面总结一下呢?”问题一下子又推给了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弟子们的发言照样子踊跃的,包括声称老师忽悠自己的小子。
“老师,我感觉是这个样子的,将心比心,既然我们在推行自己主张的时候,在有求于人的时候会恨不能说得天花乱坠,所以当别人在文明面前喋喋不休的时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初衷了。”这是个反躬自省的。
“到底是语言艺术还是花言巧语,关键是得看别人的动机是什么。语言技巧,指的是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重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正当的目的,是向善的。老师说得巧言是指那种怀着不可告人目的人。”
“我同意,好口才是据理力争,所坚持的观点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说服他人、达成沟通与合作,目的是真实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语达到某种鲜为人知的目的罢了,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和丑恶的。”
“要分辨是不是巧言令色,关键是人得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个客观评价,不至于昏了头。这样才能判断出哪种是花言巧语,哪种是善意恭维。”
孔子连连颔首,决定让弟子们自己进行最后总结。
“大家能够积极思考,我很高兴,下面谁愿意进行最后归纳?”
……
“巧言令色,鲜矣仁!我赞成,我们就不用质疑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分辨别人的言辞是不是属于巧言令色。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有自知之明,不要被甜言蜜语蒙蔽了眼睛。另外,是否属于巧言令色,关键看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那就是口才艺术,如果目的是不看告人的,就是巧言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