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曾流行一个词—搬砖,常听人这样说:太阳出来了,赶紧去搬砖吧。
搬砖,稍微有点儿生活经历的人,都可以想象出搬砖的场景:露天场地上,一洞洞砖窑,一边是深灰色的泥土做成的砖坯,一边是烧好的橙红色(或者叫砖红色)的成品砖,一群淳朴得不能再淳朴的人们,浑身上下不加一点儿修饰,或精壮或羸弱的身材,推着砖车,成年累月地在砖坯、砖窑、成品砖垛之间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汗水混合着泥土,调配出最贴近生活的色彩,在他们灰黑的脸上肆意发挥,每天都描绘出不一样的沧桑。他们无暇顾及,只在喘息之间用手胡乱划拉一把,或者用袖子摸一下,然后继续重复着枯燥而又繁重的劳作。
搬砖,这一网络用语,最初被指那些从事劳动辛苦、重复机械、赚钱不多的工作,现在普遍指工作。往大了说,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工作都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心底那份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
其实,除了寄生虫,我们每个人都在搬砖。只不过所搬的砖材质和成色不一样。有的人日进斗金,那他搬的就是金砖。处在金字塔上端的人大约搬的除了金砖,就是银砖,往下应该是铜砖,铁砖,最接地气的就是土坯砖了。
我搬的砖大约比土坯砖好一点,搬砖环境不至于在露天地里挥汗如雨,至少是风不吹日不晒的,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饿不死撑不着的那种吧。
三十多年前出校门入校门,这一出一入,便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名教师。那时候年轻,有热情有梦想,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即使一天下来累得不想说话,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又干劲儿十足,仿佛上满了发条。别看干劲儿足,其实那时候的“砖”不值钱。好在当年消费水平低,更主要是有父母做经济后盾,挣多挣少无所谓。
后来结婚了,调离了原来的单位,但并没有离开教育行业。
离开了三尺讲台,离开了孩子们,开始确实享受了一段轻松的日子。但随着日子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我越来越觉得枯燥乏味。大家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是一个不善经营人际关系的人。面对孩子们我可以释放自己的全部热情,看着孩子们弄懂了心中的疑问豁然开朗的笑脸,是我最开心的事。但和成人打交道,我实在是不知道那些看似特别特别真诚的笑脸背后,到底是“蜜”还是“剑”,有时候感觉很累。好在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什么东西见多了就习以为常了。
记得稻盛和夫曾经说过,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可能性虽然微乎其微,但若是能够喜欢上自己从事的工作,那么仅此便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其实,我对人生真的没有多么远大的追求,随遇而安,开心就好。
既然这份工作给了咱赖以养家糊口的经济支撑,那咱就脚踏实地搬好这块“砖”。至于旁的,遇到开心的事情报之一笑,否则就自我屏蔽。好在搬砖也是有年限的。很快就要退休了,卸下这搬砖的行当,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想想还有些舍不得,看来这砖还是没搬够。
生活大概没有十全十美,工作也一样。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把工作中的每一份际遇都看成是必然或不可或缺,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便是一种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