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应该都知晓这样一个道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打小就觉得:人一定要多读书,这样将来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现实无数次的经历让我早已推翻了这个假设。“高学历渣男”、“伪知识分子”屡见不鲜,当满腹经纶与道德沦丧可以同时附着在同一个生命体上的时候,我不禁心生困惑:真理真的能让我们幸福么?
我想,今晚松榆老师的讲座让我更清晰了自己的答案,也从克尔凯郭尔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那里找到了理据和解释。答案就是:这些人可能并不清楚“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区别。
我特别喜欢举半瓶水的例子。客观真理就是,1+2=3,瓶子里的水有半瓶。可是,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半满( half full),有的人会认为这是半空 (half empty),而这就叫主观真理。从这个概念出发,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一个既令人振奋,又令人囹圄的说法: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知道你应该做什么,这才是存在的意义。
那个应该做什么的背后,就是支撑我们做事情的信念和标准,克尔凯郭尔本身是基督徒,这也是他之所以会向往如亚伯拉罕一般宗教的生活的原因。我想回到最开始的例子,那些知识收割机们所缺乏的就是主观真理。他们对于知识“如狼似虎”的渴求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那点贪婪的占有欲,让自己多了些谈论和炫耀的资本。而可惜的是,一个干瘪的灵魂永远容不下复杂而精密的知识。这样的人都只是追求那些与生存没有本质关联的“客观真理”,而很少去探寻与自己生存密切相关的“主观真理”。
对于客观真理的占有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不过是一种感性的满足,与动物靠本能生存并无差异。这种感官的满足是生物界固有的法则。也是一切生物体得以生存的根基。然而,人类之超越于动物的存在就在于,我们会赋予一切行为以“意义”,而不至于让自己仅仅满足于感官层次的生活,而这个“意义”也是一切哲学问题所指向的终极目标。
我有一个同性恋的学生,一年前左右初尝禁果,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换了4个交往对象(原谅我只能这么说),而每次的流程惊人般的相似,刚一见面就迫不及待,把“该办的事儿”都办了,然后迅速进入平淡期,最终因为无聊而分手。他曾经告诉我自己不想有一个稳定的伴侣,甚至质疑婚姻存在的意义,认为自己这样也挺好的。我无法评论什么,但若抛开师生这个层面,我想他已经陷入了叔本华的那个神预言:人生不过是一座摇摆于无聊和痛苦之间的钟摆,或者因欲望不能满足而痛苦,或者因为满足后的空虚而无聊。克尔凯郭尔指出了摆脱“欲海沉浮”的唯一方法:找到那个值得你信仰的东西,重新发现个体的价值,而不要关注生命之外的那些欲望和诱惑。有人说,这不就是佛系人生嘛?是的,一切的信仰都是直面上帝的,这种信仰和价值更是人类浅薄的理性所无法认识的。我想今晚谌老师的那个比方最形象,那个支撑我们做事情的主观真理——我们的信仰(譬如宗教)也许更像是“信心的一跃”、“惊险的一跃”,人的信仰注定不可通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