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还是高山,小城还是一线,都不妨碍“甩开膀子”去做事。
——引言
看完《走走停停》这部电影以后,得到的最大的两点感悟:
一个是毕业后的评价体系变了,不论你多少岁,切莫延用象牙塔那套思维继续生活。
一个是不论是在低谷还是在高山,在小城还是在一线,都不妨碍甩开膀子去做事。
①
第一,评价体系变了。
冯柳柳(女主角)去找吴迪拍一部纪录片,他做了两个主要动作:
一个是找妈妈借了两千块钱,然后当着镜头的面再给妈妈(给了一千五,另外五百给家里修门了,还算个好孩子),在镜头面前以示孝心;
一个是把自己从小到大获得的所有的奖项都搬了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在采访的时候还特意强调,想要来个特别介绍。
冯柳柳翻了个白眼,让摄影师给了个特写镜头。
随后冯柳柳带摄影师去采访他的家人和认识他的人,几乎没有人给与吴迪高评价,更没人提那堆所谓的奖状,甚至有人都不记得他是谁。
其实吴迪能够从北京混十年,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应当讲还是不错了,不错归不错,还不够好。
主要是他并没有活明白,文艺和生活失衡了。
冯柳柳跟他聊起在北京的同学已经做上私募基金副总裁了,她问吴迪和这位同学有没有联络,电影里的吴迪是不屑一顾的。
冯柳柳和吴迪上学的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评价体系很简单——题目做对就可以了。
就算是作文,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找着套路,即使得不到满分也能得个优秀分。
学校里上学不需要你拿成绩来换米,学费生活费国家承担一部分家人承担一部分,要么怎么叫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不用管那么多,学习学好了就可以了,其它自然有人承担风雨。
可是到了社会上就不一样了,社会的评价的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做什么事必须要变现,除了少数几个超凡脱俗和家里有矿的,绝大多数人只要一毕业就要面临去挣“米”的现实问题。
没米下锅可以对付几天,但是肯定活不过几年,就算活下去了,除了那两个极少的人群,剩下的也要活在唾沫星子里和鄙视的目光里。
更何况,社会的评价体系看似挣“米”这么简单,实际上复杂的多得多。
人际关系要不要打理?迎来送往要不要操心?别人的建议要不要听?听了可能掉坑里,不听也可能掉坑里,怎么判断?
个人的职业怎么选?去大城市还是留在老家发展?这些统统没有标准答案。
你想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好嘛,家里老人觉得你不听自己的要和你断绝关系;
你试着顺从吧,听从安排,可是你内心挣扎的难受的要死了,怎么办?
全都没有标准答案!!
像个鸵鸟一样把头埋沙子里,等哪天你抬头发现大家都走远了,你变成一只三十五岁的鸵鸟了,慌了吗?
社会可以有标准的评判体系,只要你认可,你就拼了命去变现,去挣“米”;
社会也没有标准的评判体系,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它不像学校,学校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题目做对了就可以了,和钱不挂钩,和你的意愿也不挂钩。
可是坏就坏在你用象牙塔那套体系去指导自己毕业以后的生活,你以为的优秀没有和毕业以后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自然会时间和金钱两头空。
才艺不为人欣赏,那就是孤芳自赏。可能小有成就,但是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抗压能力弱的就会被风吹爆。
②
第二,“甩开膀子”去做事。
其实就是主动去做事。这是我在看完电影第二天想到的。
一个非常有腔调的结局,其中不断有一个个来自于演员岳红(吴迪妈妈)传达给我们的金句,所以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那可能就是做事吧——在街边漫步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
不论是从语言上吴妈给到的金句,还是冯柳柳选择拍摄纪录片,还是吴迪选择把自己写的剧本拍成电影,本质上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事。
吴母用自己一辈子总结的经验在宽慰这个自以为落魄的中年儿子;
冯柳柳不满意自己拍摄的以往的那种台里“命题式”的纪录片,想拍自己想拍的;
吴迪在大家的劝说支持下拍摄自己的电影,然后通过这件事让自己从无所事事的回故乡的中年人到重拾心情,慢慢适应家乡的生活。
一开始吴迪在超市说自己是缺乏运气,吴妈说你是缺实力。
吴爸给吴迪拉下“老脸”求来的的“养老”工作被吴迪直接推掉也说明了这点,预示着最初返乡的眼高手低的男主。
后来吴迪回忆自己和母亲的谈话,吴妈说,是金子是屎不重要,那都是别人给你贴的标签,你自己觉得自己行就可以了。
你自己浑浑噩噩一副世界都欠你的样子,那你就是这个样子。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那一刻男主看着妈妈做的绿豆冰棍陷入了沉思。
还有比自己写的剧本自己拍出来更能让一个文艺中年人实现的想法吗?
忘记哪本书里看到的了,只要做事就有结果。
怕就怕你什么都不做,待在原地不知所措,更有甚者怨天尤人堕入深渊。
人生走走停停,起起伏伏很正常,如果真的一条直线走下来,这辈子乏味极了。遇到卡顿,哪怕是出门跑两圈也会有收获。
③
另外关于这部电影还想说三点:
第一,如果笑点不是很高的,电影里吴双(吴迪妹妹)、吴迪、还有李远制造的三处大笑点,足以对得起票价,也足以对得起观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了。
第二,这部戏才是老戏骨云集。
吴爸一开始看着就眼熟,后来想起来演过《大染坊》里上海六合染厂的林祥荣,演李远的老师演过《乔家的儿女》里的乔祖望;
胡歌和高圆圆名气太大了,演技属于正常发挥,所以不觉得多惊艳;
反而是吴妈的角色扮演者岳红,看着眼熟,不记得哪些影视剧出现过了,可能正是如此,感觉这个角色塑造的特别好,演的特别活灵活现,也是除了主角外贯穿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
第三,电影结尾收的非常耐人寻味,既切了电影的名字,又隐隐约约表达了点其它的韵味。
你想要解读一下吧,又怕过度解读,不解读吧,它确实很精妙。
我试着解读一下:
可能是我走的时候你停了下来,我看到你的时候你看不到我,我想和你打招呼的时候你走开了,你想和我打招呼的时候又不知道怎么张口,于是乎我们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叫遗憾的东西。
这样云里雾里的解读大概最对得起这耐人寻味的结尾了。
以上,是为这部电影观后的感悟,好电影,好表演,看后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