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安排为《归去来兮辞》的第一课时,为了能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我预先设计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包括熟悉陶渊明,并熟读文本,包括小序和正文部分。
基于此,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结合现有资料,用三句话介绍你所知道的陶渊明。2、疏通序文的大意并用其中四句原话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辞官的原因)。有疑问的字词划下来。3、自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试着读出一定的节奏。结合题目,根据文章的语言,介绍“辞”这种文体(句式、字数、特点)。4、通读课文,文中归去来兮出现了几次?分别写什么内容?并补充了关于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参与的环节,以四句为一节,每一节都是一幅画,让学生用有声语言把这幅画“画”出来,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在我上课的时候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没有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学生的预习效果不如预期,导致课堂效果不好,提问环节时间花的太长。其次是时间把控不好,重点没有突出,最后一部分的画面描写时间不够。学生预习的不如预期,没有好的基础,所以把时间拉长了。上完课后我也对如何上好这堂课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1、立足陶渊明的经历,理解文章内容。
上课有时候会因为进度的原因,把关于作者的介绍直接带过,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很有必要重点点出。虽然学生已经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陶渊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其实还是很难理解陶渊明为何要辞官,而这一点不结合作者的经历是无法明白的。
有的学生甚至会说陶渊明做得好好的官为什么要辞掉呢?这其实和陶渊明的思想和时代背景有关系,陶渊明身上具备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既有“大志济苍生”的志向,也有“性本爱丘山”对自然的喜爱。当然还有时代的原因,陶渊明和时人的思想有些格格不入。那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2、诵读引领学生体悟情感,形式多样,同时结合辞的问题特点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归去来兮辞》很难懂,那么这篇文章就必然离不开字词的讲解。但是如果只集中于字词的话,那就会遮盖了文章本身的美感,这样的话诵读就会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以读带悟,以读带情,学生更容易掌握。
同时结合辞本身的特点,押韵,节奏都是应该注意的,读的形式多样化,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内容。
3、避免字词的枯燥分析,以画面呈现内容,引导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分析。
字词讲解是避免不了的问题,那么如何避免枯燥的字词分析呢?所以我设置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在我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展示比我预期的好很多,描绘的画面风格多样,有幽默风趣式的,也有诗意化的,还有乡村风的。语言也非常的多样,有些学生擅长用修辞,也有擅长描写人物心理的,甚至对同一句话都有不同的理解。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发挥远远超过预期,而且基本上把整篇文章的重要字句都讲完了,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但是我觉得在时间的把控上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把学生描绘画面的范围缩小,而不是全篇,这样学生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当然我在引导上也可以多花点时间,不是简单的把范例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能够带动学生去体会,甚至能够身临其境,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去更好的思考,如何描绘好自己喜欢的画面。
《归去来兮辞》看似平淡,实则意蕴丰富,让我们能够直接看到陶渊明在其中描绘的田园生活,十分具有美感,读来也是美感十足。体味这样的诗就需要我们以一颗淡然之心深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