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事(三)

我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农活,在生产队,由于地少人多,孩子们放假也不用去田间,哪怕拔草捡棉花摘花生等手边事也不需要去做。倘若在地头见到孩子,那肯定还会看到他的脚边有只大水壶,这是给父母送水喝的。我只有一回去保成圩挑回一担稻草,队里会计给我记了三分工,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在桑园场让我找到了集体干活的影子,我有些新鲜。还有一件新鲜事就是每天盼着骑绿色自行车,挎绿色邮包,穿绿色衣服的人过来,那白得刺眼的铃铛发出的声音也像是绿色的。我收到的邮件不多,但和别人信封也不一样,牛皮纸的,发信人地址是统一印刷的字体,有县广播站,偶尔也有安庆报,这使我觉得有面子,似乎与众不同。我和外面世界的接触是报纸,经常去场里的途中我会拐弯到大队会计家,借口是借报纸,往往有借无还。

这个时候我认识了一个姑娘。

春蚕是在桑叶刚刚舒展时破壳而出的,这是养蚕姑娘最舒服的时候,每天只是象征性地採几把带露珠的嫩叶,回来摊开,晾衣架,然后切成碎片,撒在垫着报纸的蚕身上,一天的工作量就算完成了。这个时候她们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展示自己的美。也有大把的时间纳鞋底,织毛衣,顺便打打闹闹,说一些男人听不到的悄悄话,上下班的脚步轻盈而松弛。只有她和别人不一样,手里握的是卷着的杂志,看上去也是花花绿绿的。我不好意思去蚕室,这是在父亲的办公室里,透过窗户,看了几天后发现的秘密。

她确实是个很特别的姑娘,头发剪得快要紧贴头颅,却又露出半截白嫩的脖子,脸蛋儿甜甜的,鼻子和眼睛安放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偏差。喜欢穿纯白色的褂子,而且袖子卷到胳膊肘,一副吊儿郎当的小男孩模样。

有次见她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我终于忍不住开了口。喂,喂。我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但我的喂喂声肯定能传到她的耳里,搅得她脑子嗡嗡响。她果然停下了脚步,转过身四处望望,眼光就纠缠到我的眼光。喊我?她用卷着的书指指自己的鼻子。你看路上还有别人吗?她笑了,没声音,笑也是甜甜的。喊我做么事啊?把书借给我看看可以吗?她点点头,就走到了窗前,书塞到我伸出去的手上。我来不及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就转身一阵风似的跑了,像是我们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生怕被人发现一样。

翻翻手中的杂志,是《大众电影》。陈冲,刘晓庆,还有丛珊,点据了一页页版面。也有剧情介绍,还有我在杂志上看到过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改编的电影剧照。只不过这些都是快餐,与想象中的文字盛宴相比,心里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下班时我将书还给她,问她有没有别的杂志。她说有啊,明天带给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四点多回来,脚刚迈进院子,孙子端着一只透明的塑料盒给我看,好像是装巧克力的心型盒子,当然里面没盛栗色的甜品,只有几...
    林建明阅读 4,801评论 7 88
  • 古城村后的土地沙质不适合种植庄稼作物,便被先人们开发了种了桑树。村人们从此也便以养蚕为生计了。 那些年,所有的土地...
    淡淡青莲阅读 4,778评论 24 25
  • 孙儿不知从何处得到几条小蚕,出于孩子对蚕的兴趣,于是开始育蚕,不仅一次,而且连续多年,陪同孩子见证了蚕的一生。 回...
    王健康老师阅读 1,436评论 0 0
  • 蚕 女 (一) “老爷,找到了,找到了!”家奴匆匆赶到沈老爷的后院,牡丹花开得正盛,沈老爷正在和二少爷赏花。 二少...
    人物速写本阅读 9,692评论 1 5
  • 种出故事织成诗 从来没有哪本书,让我从图书馆续借还舍不还。书翻了好多遍,却不住在还书时,忍不住又翻了几遍。决定在网...
    孙润阅读 5,4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