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厘米的认识”(一)

【分析】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在我们大人看来也没有什么,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简单,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长度单位,是学习计量单位的开始,厘米的认识就要想一粒种子一样深深的埋入到孩子们的心中,所以这节课要让孩子们感知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低年级的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会已有生活经验: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厘米,获得感性经验,基于这样的想法可以在课中这样设计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统一度量单位

很多教材在认识厘米之前都会安排这样的内容,我们也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生活中的测量长度单位的方法非常的多,对于同样的物体选择不一样的长度单位来测量结果也就不一样,标准不一样测量结果也就不一样,对于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也就不一样,那么测量结果也就没有可比性,甚至会带来麻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呢?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如果让他们经历测量的过程或者从测量结果中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统一单位的不要性了。

【实践】我们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什么工具吗?

对了,你们一定知道是尺子,但是你知道在尺子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你看很久以前,人们都是利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单位 。

庹(tuo)张开手臂左右伸平,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庹。

(看图片)说明石头的宽是两庹。

除了用庹还用到拃。

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就是一拃。

(图片)这块布的长度就是5拃。

爸爸和儿子都用铡作为长度来量桌子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爸爸量的结果是3拃,儿子量的结果是5拃)

爸爸的拃大,儿子的大小,因为我们都是使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每个人的实际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也可能不一样,这就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麻烦,因此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所以人类就发明了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

第二个环节:认识尺子

(尺子图片)

同学们为了准确、方便来表达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屏幕上就有一把尺子。你也可以拿出你们自己的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什么?再喝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1)自己看一看。

(2)同桌说一说。

好,尺子上有什么?谁来和大家说一说?

对了,尺子上有数,这些数又叫做尺子的刻度。但这些刻度是怎样排列的呢?

拿着尺子读一读。

老师发现大家读的都不一样,你听出来了吗?哪里不一样?

有的读到了20,有的读到了15。这是因为有的尺子长,有的尺子短。但是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很好,都是从零开始的,我们把零叫做起点。

咱们从起点开始读一读吧!

0,1,2,3,4,5,6……

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呢?

这些书都是连续的,每次多1。

这些排列规律很重要,你们真会观察。

除了表示刻度的数,你们在尺子上还发现了什么?

对了,尺子上有整齐的竖线,这些竖线我们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你看长短不一样的刻度线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对了。对着数的那条刻度线特别长,相邻两个数正中间的刻度线也比较长,其余的刻度线会短一些。

除了数和刻度线,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很好,你发现了厘米两个字。还发现了两个字母CM,读作CM是厘米的英文字母。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在第一个环节中引入了身体中的尺这个有趣的话题,学生了解到以前的人是怎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后来。父子俩都用拃为单位测量了桌子的活动,但是结果不一样,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尺子这个测量工具,让学生体会到尺子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在认识尺子这一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观察大屏幕中的尺,观察自己的尺,还可以观察同桌的尺,看一看,读一读,在不同的尺中找到相同的地方,找不到到突出尺的共性数、刻度、刻度线、厘米。

未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