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浅说》(23)
卷一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最先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运对应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运行,演绎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现象,这是天地之规律。在天有六气,在人也有相应之六气(风热火湿燥寒),由五脏五行气机运行,十二经络三阳三阴所表现,合称为中医的“六经”。
在中医理论中,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出自张仲景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中的“病”是“证”,考虑病性(阴阳)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证的基本类型为六种,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六经概括了八纲与十二经络含义,因此,辨证诊治只谈六经病证并对应其药方,也称为方证,其药方称为经方。
《伤寒论》对于六经病证各有概括的提纲和病情特点,作为辨证诊治依据。
“一日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三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三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有其证用其方,即方证。因此,治病辨证不辨病。同病可以是异证,不同病可以是同证,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伤寒论》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病证,确定了疾病的一般规律,如何辨方证。治病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这是《伤寒论》的医学价值所在,有“一部伤寒医天下”之说。(黄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