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
这几天老母亲身体小恙。不能下厨做饭了,自然做饭、斥候双亲的任务就落在了离父母最近的三弟身上。
上午不是太忙,我给母亲打电话,中午去吃饭,也是想着给老人做顿饭。十一点半左右我便到了,三弟还没回来,我便自告奋勇的主动要求做顿饭。跟父母协商后,决定做我们的最爱——手擀面,也是父母最爱吃的,更是儿时清晰的记忆。
儿时记忆中妈妈做的手擀面,是用擀面杖一圈一圈推出来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热的要命的夏天中午,那时候没有电、也谈不上风扇、空调之类。妈妈肩膀上搭条毛巾,边用擀面杖推着面团,边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有时候擀面专注了,顾不上擦汗,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湿透了背心,时不时还钻进眼睛迷住眼。
小时候生活拮据,没有鸡蛋面、西红柿面、肉丝面、炝锅面这一说,只有手擀面,也是我们一家人的主食。每天中午,妈妈总会做一大锅手擀面,放点地头边薅来的灰灰菜、扫帚苗、红薯叶等之类的野菜,在妈妈精心调制下,那个味道美啊,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流口水,我们姊妹几个每人都能喝上两大碗。那时候手擀面里是不放油的,只有我们哪个孩子生病时或过年过节时才用筷子头从香油瓶里沾几滴香油,然后把筷子放在锅里搅匀,这时候手擀面又多了一层诱人的香气。
偶尔做的多了,便用盆盛起来,放在有余温的锅里,等到晚饭时候,用蒜臼捣几瓣蒜,加点凉水,加点醋,把面条搅匀,盛上一大碗,吃喽吃喽几下就下肚了。这种吃法在农村老家叫喝剩面条。
盛夏酷暑季节,有时候妈妈还把手擀面做成凉面条,把煮熟的手擀面放冷水里汀一下,加入蒜汁、黄瓜丝、醋、新打来的井水,别有一番风味。也是我们最喜爱的饭。
那时候,天天都是手擀面,由于妈妈手巧,总会给我们调制出不同风味的手擀面,让我们百吃不厌,以至于,到现在我们都记得妈妈的手擀面,都还想吃一碗妈妈做的手擀面。
今天说的手擀面自然比不了妈妈的手艺,有点半机械化的成分。所谓的半机械化,就是指用手动面条机擀面,然后手工刀切面条。我们也把他叫做手擀面。虽然没有妈妈做的地道,但比起买的面条强几百倍。
手擀面的第一步是和面。翻开儿时的记忆,学着妈妈的样子,舀一瓢好面,再舀半勺杂面,打入一个鸡蛋,用手搅拌。有点干…加水…还是干…再加水……,坏了坏了,水加多了,面软了。还好,压面条时候多加点面即可。
可惜,技术缺陷,手艺不熟练,再加上好久没有下过厨,自然弄的一团糟,面条压开后又沾一块了,反复几次,把自己弄的满头大汗,也没弄明白。
幸好,三弟回来救场了,一眼就看出来水多面软,看着我手足无措的样子说:“让我来吧”,这样才让我败下阵来,草草收兵。
我也不甘示弱,喘口气主动清洗西红柿、菠菜,然后用开水去除西红柿皮,过开水卯一下菠菜。
接下来就开始热油上锅,把鸡蛋西红柿炒出香味,加水大火烧开。
还是三弟麻利,我做这些工作时间,三弟已经把面条切成均匀的细丝。
接下来就比较顺利,水开下面,锅滚加入菠菜、葱花、生抽、食盐、醋、香油等调料。
一锅色香味美、不是佳肴胜是佳肴的手擀面,热气腾腾的端上了饭桌。
看着老父老母吃饭的样子。觉得我和三弟的饭做的非常成功。
一碗看似简单的手擀面,里面含着多少的不易,没有经历,不知所难,今天的经历,感受到当年母亲的辛劳。
小时候,手擀面是为了生活。现在年纪大了,生活富足了,家里基本上都不做手擀面,偶尔吃上一顿手擀面,跟过年一样。
现在,我们姊妹几个看望父母时,母亲还给我们做手擀面。味道还是小时候那种味道,与小时候一样鲜美诱人,但意义却非同一般。与其小时候手擀面相比。现在的手擀面更多倾注了母亲的爱。
一碗手擀面,从小时候的记忆,到现在年过半百,牵动了半个世纪,融合了母亲大半辈子的辛劳和对孩子的呵护。母亲力气不如从前,推不动擀面杖了,但做为儿子,要学会为妈妈做手擀面。
做一碗手擀面,不抵山珍海味,不如鸡鸭鱼虾。但做的是一份亲情、一份挚爱、一份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