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药王孙思邈,终身不仕,致力于医学,成就卓著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他终身不仕,致力于医学,活到142岁。

孙思邈艺术精湛,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药王。

01、自幼聪慧,知识广博

541年,孙思邈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

他记忆力超群,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大臣独孤信称其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更是好读,知识广博,善于思考,对所读的书有独特的见解,他父亲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入仕。

但他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饱受疾病折磨,也花费了很多家财,18岁时,他立志究医。

到了20岁,他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他也看了有些医书,知道了很多医学知识,开始为乡邻治病。

02、医术精湛,善治疑难杂症

孙思邈行医天赋异禀,他医术精湛,常治疑难杂症。

(1)诊病如神,能看出百日后的病

有个商人名叫汪全,有一次出门做生意,路上遇到了孙思邈。孙思邈一眼看出了不对。

他关切地说:“你身体有恙,若是听我劝,先把病治好,再次出发不迟。不然百日之后定有大病。”

汪全压根不相信这话,只觉得自己吃饭香,睡觉甜,身体没有问题 ,他觉得孙思邈是在骗他,想讹几个钱花而已。

孙思邈也不辩解,只是提笔开了一副药单,嘱咐汪全百日之后,如果有病时,按照这个单子抓药,即可痊愈。

汪全随口答应,将这个药方装进衣兜里,继续南下经商,三个月后,汪全采购了一大批货物,准备乘船运回来,赚上一大笔钱。

没想到,汪全启程不久,突然觉得浑身软弱无力,一下子昏了过去。等再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床上,浑身浮肿,连下地都成了问题。

此时,惊慌失措的汪全才想起孙思邈的嘱咐,想起那张药方。他怀疑孙思邈的药方是否真的管用。

他安排下人去请当地最好的医生来看病,下人很快请来了当地名医李惊昌。

李惊昌给汪全切脉,并看了看他的脸色,提笔就开了副药单。汪全拿起药单和孙思邈的药单一对比,两张一模一样的药单,心中对孙思邈敬佩不已。

(2)气人,巧治病

汪全将事情来龙去脉对李惊昌一说,李惊昌也大为惊奇,孙思邈居然则能看出百日之后的病,实在是“神医”。

李惊昌虽然医术不凡,但自己的病也没法治,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眼睛就会发肿。

李惊昌见孙思邈医术如此高超,想请孙思邈给他看病。他们一同前往北方,寻找孙思邈。

李惊昌也送了一份重礼给孙思邈,恳求治疗自己的眼疾。孙思邈一反常态,将礼物扔了出去,还让徒弟们把李惊昌哄了出去。

李惊昌又气又恼地走了,孙思邈的徒弟,拦住李惊昌的去处,把他的鞋给强行脱了下来,扔到了河里。

李惊昌气得说不出话来,眼睛越肿越大,眼前一黑,不由地倒在地上。孙思邈抓住李惊昌的脚,从衣兜里掏出两根银针狠狠地扎了下去。

李惊昌的眼睛一点一点消肿,慢慢地睁开。他眨了几下,也不觉得疼,李惊昌恍然大悟。

孙思邈又把李惊昌请到家里,对刚才的一切道歉,两人重归于好,在一起互相交流医学心得,千世流芳成为美谈。

(3)巧治腿扭伤

有一次,他在神农架地区采药,突然听到茅屋里传出哭声,觉得奇怪,就过去一问究竟。

原来这户人家,只有十来岁的儿子,上山砍柴,一不小心从山上跌了下来,老父把儿子背回来,可这个右腿摔瘸了,成了跛子。

山里人就靠着一身力气吃饭,如今儿子成了跛子,以后的日子如何过,老夫妻哭得十分伤心,被孙思邈偶然听见。

孙思邈连忙说“我是医生,我来想想办法!”他察看了小伙子伤腿,思忖一下说:“这病不要吃药打针,但必须得听我的话!”

孙思邈找了个石头,在地上画了个圆圈,然后在圆心中间堆了些柴火,点燃之后对小伙子说:“你跟在我后边走,我怎么做你也怎么做,不要怕疼噢!”

小伙子懂事,默默点了点头。孙思邈顺着圆圈慢慢走了起来,而小伙子也跟在他身后,一瘸一拐地走着。

一开始,孙思邈走得很慢,可没过多久,速度越来越快,小伙子满头大汗也跟不上。

突然,孙思邈一转身,突然找来一根烧红的木炭,猛地朝小伙子的右腿上烫去。小伙子吓了一大跳,本能地朝旁边一躲,小伙子的腿不瘸了!

原来,孙思邈看出这小伙子没有伤筋动骨,只是虬曲了筋,因此让他先活动经过,然后趁其不备,猛然吓一下,使经脉收缩,恢复原位。

(4)起死回生,救两命

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他停在路边观看,他连忙赶上去说:“人还没有死,不要埋”。

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

他们就打开棺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血。

这女子的丈夫哭着说:“我妻子婚后十年没有生育。这次怀孕一年多了,昨天才觉胎动,又难产死了。”

孙思邈试了病人的鼻息和脉象,取出三根银针,一根刺人中,一根刺中脘,一根刺中极。

三针扎下去,孕妇很快苏醒过来。众人把孙思邈当成了神仙,一齐跪下磕头。

孙思邈让他们起来,他送给病人的丈夫一剂药、一幅图,嘱咐他:“赶快把病人抬回去,喝下这副药,再按图接生,保证母子平安。”

结果,病人回去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大胖娃娃。一家人对孙思邈感激不尽。孙思邈的名声大噪。

03、医德高尚,对待病人一视同仁

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还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

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

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

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

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

03、用葱管给杨坚导尿,拒绝当官

杨坚得了癃闭证,肚子发胀,硬得像石头,就是尿不出来,憋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太医们忙坏了,吃汤药、针灸、上热敷,什么法子都试过,一点儿也不见效。

有个老太医壮着胆子禀报:“听说京城有个神医叫孙思邈,有解决疑难杂症的本事,更能起死回生。”杨坚赶紧叫找人。

孙思邈火速入宫,来到杨坚跟前帮他把脉。孙思邈知道他杨坚得了尿闭症,他找来一根细细的葱管,去掉带尖的一段。

他轻轻插入杨坚的尿道中,屏住呼吸,使劲一吹,结果太过用力,尿液涌了出来,杨坚立即觉得肚子开始变软,尿出来了!

太医们涨见识了,纷纷伸出大拇指。杨坚十分高兴。杨坚想让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05、隐居太白山,致力于医学,著书立说

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

他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

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581年,孙思邈最终完成了《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

分二百三十二门,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等。

集东汉张仲景时代到唐孙思邈时期的临床经验,记载了数百年的方剂用药。

理论、药方、治疗、药物一应俱全。《千金方》里不仅囊括典籍资料,还包含着民间的单方验方。

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

这本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 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

05、给长孙皇后悬丝诊脉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了,有十个多月了,却不能分娩,反而另增了许多奇怪的重病,卧床不起。

太医们连番上阵诊治,不管怎么诊治,开药都无效,皇后凤体日渐衰弱。太宗眉头紧锁,坐卧不安,觉得不能再拖延了,免得耽误了治疗良机。

徐茂公说道:“微臣早有听说华源县有位隐士孙思邈,为人慈敏,精诚行医,不为名利,他传给百姓的药方多有灵验,可将他招进宫”。

唐太宗召孙思邈进宫,很快孙思邈入殿参见皇帝,太宗看孙思邈一副心风飒爽,精神焕发的年轻样子。

太宗急忙起身亲手搀起孙思淼说道:“不想孙道长还是如此的年轻,青春不老,古人说有长命仙人。像广成子那样的,真的不是传说。”

太宗叫孙思邈给皇后看病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

孙思邈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

根据丝线的抖动,片刻功夫,孙思邈即对娘娘的疾病作出了诊断。他向太宗禀告说:

“娘娘迟迟不娩,只需在中指上微刺一针即可,再吃几服汤药,娘娘的玉体就能康复。”

唐太宗欣然同意为皇后施针,宫女们遵从孙思邈的吩咐,便将娘娘的左手扶出帐外。

孙思邈取出针灸之针,看准穴位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见一阵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皇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随后,孙思邈又为皇后开了药方。皇后服药后,精神日渐好转。不多日,居然能下床走动。

唐太宗大喜,太宗将孙思邈宣上金殿,命他执掌太医院。但是,孙思邈立志为民治病,不愿在朝做官,对太宗的任命婉言谢绝。

太宗不好强留,又赏他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金牌一面。临别时,太宗亲率文武百宫,依依不舍地将孙思邈送出京城。

06、留长安,编《唐新本草》

657年,唐高宗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住在鄱阳公主旧宅。

在编写《新本草》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

公元659年四月,图文并茙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种药物。

由于孙思邈积极参与编辑工作,唐高宗亲自召见,授予他谏言博士的职务。孙思邈拒绝接受,孙思邈愿意到滇中省药监局工作。

药监部门没有具体任务,只是指导医生诊断疾病和用药。在这个位置上,孙思邈因为时间充裕,学习了医学经典。

07、和卢照邻的师生情缘

孙思邈到了晚年,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和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孙思邈在长安时,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他和卢照邻交情颇深。

大约公元673年,卢照邻得了一种恶疾,相传他因此头发稀疏、脸上长满毒疮,四处求医,却无人敢收治。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辗转找到了孙思邈。

略略一打量,孙思邈已经大概知道卢照邻得了什么病。看着卢照邻一脸凄凉,孙思邈不忍心拒之门外,便让他留下治病,还收其为徒。

有一天,卢照邻坐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梨树默不作声。孙思邈见了,便问开口问道:“你有什么心事呢?”卢照邻说:“我身患恶疾,就像这生病的梨树啊。”

说罢,他把写好的《病梨树赋》拿给孙思邈看。孙思邈读完,沉吟了一下说道:“你对自己的病情太悲观了。人要放宽心,积极治疗,这样病才能好得快啊。”

在孙思邈的耐心开导和精心治疗下,卢照邻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他的心胸也开阔了许多。

08、云游青城山,写下《千金翼方》

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

后来,孙思邈云游至青城山,发现这里简直就是药物宝藏,深感以前所著《千金要方》尚不完备,遂决定编写一部《千金翼方》,以弥补《千金要方》之不足。

青城山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植被丰富,四季长青,可入药者达一二百种,其中不乏珍稀名贵药材。

孙思邈在这里如获至宝,为了写书方便,他便住进离太平场不远的青城山道观天真观(现玉清宫)。

孙思邈在这里潜心研究医学,编写医书,得到了道家的很大帮助。

他在太平场药王山一带一边行医采药,一边收集民间偏方单方,一边研究药学。

《千金翼方》,约成书于682年。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

《千金翼方》全书共三十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

晚年,孙思邈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专心立著,也依然很喜欢读书,直到去世,依然手不释卷。

07、医术成就卓著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提倡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等结合,为老年病的防治也留下了宝贵经验。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

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

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

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

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

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他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他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他是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他是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他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他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他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他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682年,孙思邈驾鹤西去,享年142岁。他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