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团正在筹备一个年末聚会,大家商量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拿出来义卖。晚上整理一下发现自己有很多买了根本没有用的东西,有些已经都不记得了。看到朋友圈大家发的照片,许多也都是全新的,或者只用过一两次的。买东西时候的冲动和快乐,到了整理的时候就成了一种麻烦。
经常在换季或整理房间时告诉自己要“断舍离”,但这样的决心有过一百次,也会有一百零一次忍不住。刚腾出来的存储空间,很快又会被填满。而且有时候真正需要还可能因为找不到必须重新再买。清理的时候都会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恋物”?人和物品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如此依恋“身外之物”,某种程度上说是“囤积强迫症”吧。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写过:人类期望不断占有私人物品的目的,是扩展自我感知,因此,仅仅通过观察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也许给“恋物”提供了认知基础。市场营销学专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也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我们的自我感知往往是通过我们拥有的所有私人物品反应出来的。人类有将记忆、价值和经历储存在身外之物中,这样的需求也许需要他们好好保存这些私人物品防止记忆丢失;事实证明,这样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种理论为健康的人格提供了有价值的运作体系。
把东西留在身边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忆方式。许多东西都告诉我们在生命的过往中曾经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发现了很多旅行时带回的纪念品,还有朋友送的礼物,虽然一直没用,但每次看到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温暖。这些物品将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连。也许物是人非,但毕竟拥有过也很珍贵。孩子出去读书带了很多家里的旧物,对她来说这些物品保有着家的味道,可以在陌生的地方对抗孤独。有时候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些私有财产带来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恋物”未必是件坏事。
当然人最终不可能拥有很多。总有一天我们要处理掉自己的财产。朋友在退休前扔掉了多年的工作笔记。虽然这里有她几十年的心血,但留着也没有意义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最终无法占有太多。今天朋友跟我说以后要把自己的物品减少到可以放在一个箱子里。虽然对我们这种恋物的人来说太难了,但话是很有道理的。学会尊重和照顾好已经拥有的东西,物尽其用,才是人与物之间的健康关系。
重新整理物品,试着找到稳定和平衡的感觉。不极端的“恋物”,也不让自己太痛苦执念“断舍离”,女友们想到将闲置的物品做义卖真的是个绝妙的主意。给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合适的去处,也可以把人和物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在这个岁末,好好清理物,也是整理自己的心情,得失成败都不重要,但每天要很快乐,很充实,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