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今天的《超级个体》里讲到了“关系”问题,提出“你和物品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文中提及“断舍离”这一概念,“目的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少买不需要的、舍弃多余的、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着于物欲),对我而言,断和离是天性中很自然就做到的,需要更多学习和修炼的是“舍”,因为我是一个天生比较恋旧的人,多年前的小兔毛绒玩具、有着儿时记忆的衣服等,都舍不得。认可“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说法,把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化为自我,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图片来源:得到《超级个体》专栏
这让我想起,此种方法也有助于打破“等到心智模式”,将“即刻行动、活在当下”践行起来,不要等到我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了,就穿那样的衣服、有那样的言行举止、体会那样的幸福,而应该先假想已经“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人”了,然后穿“成为那个人时”穿的衣服,用“成为那个人时”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当下的言行举止,可能更容易体会“成为那个人”时的幸福。
电影明星周迅曾在她《想想十年后的自己》的文章中谈及18岁时一次难忘的经历,她的专业课老师与她谈话,提示周迅假想一下10年以后她想成为怎样的人,然后帮着她做了倒推,如果10年后想成为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同时出了一张专辑”,那么第9年、第7年、第5年、第3年时分别应该在做什么?当下又应该做什么?这其实也是一个“确定大目标、细分小目标”的过程。
在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出过区分“需要”与“想要”的概念,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你真正需要的?你的选择会带来什么结果?假想三年、五年之后的自己面对今天的局面,会做怎样的选择?用开阔眼界、展望未来的方式再次认知自己的大目标、重温自己的初心,又是一个“定下大目标、细分小目标”和“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的例证。“什么是你的幻想,什么是你必须面对的现实?”斯宾塞·约翰逊博士一直在寻找答案,他发现: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差别,并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够不够聪明,而在于一个人是否“会”选择!判断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都需要智慧的选择能力,心智模式的提升也是一个人通过自我认知、思考之后的一种选择,选择对你而言“适合、舒服”的,“达到人与物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在整理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这样可以把真实舒适的自我固化的生活里面,精神面貌自然也会发生改变。通过对物品“断舍离”地整理,来观察和修炼自己的内心,也对自己的认知模式进行一次“断舍离”地整理,认知自己的心智模式,通过整理自己的认知来升级“心智模式”。
比较有趣和有意义的一个观点是,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那么,我觉得,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也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该如何通过相关细节来呈现自我形象,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整理衣橱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通过不断地筛选,可以把衣服搭配好放在衣橱里,有一些还比较好的、但已经不合适自己的衣服,也可以洗干净了之后捐赠了。
不要找借口逃避、不去整理,这样才是面对现实、提高效率的正确姿势,因为如果你不去整理物品、清理思绪,不花时间与精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总有一天,你会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应对你不想要的生活。
我们取舍的标准是取“需要、适合、舒服”的,留下对现在和未来很有用的,过去很有用的可以通过“能力萃取”传承、转化,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不要太执着于过去,不要逃避现实,也不要太过担忧未来。
如果说洗脸、洗手、洗澡,是生理层面的清理个人卫生,那么面对自己的内心,整理自己的思绪、认知模式,则可以视为维护心理层面的个人卫生,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相信通过“断舍离”的方式来整理物品、整理思绪的做法,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增加我们的幸福满意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show一下我收到的来自得到《超级个体》的奖品---新精英的“生涯规划工具箱”,不多说了,“三件事”打卡中今天的幸福满意度为“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