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总是听到这样的话:
“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小时候他在外面受了同学欺负,回家想告诉妈妈,没想到只听到妈妈这么一句冷漠的话。
他觉得十分委屈,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不明白为什么被欺负的是他,却还要遭受指责?
也许妈妈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想让他学着反思自己。但这样的应对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凡事都有我的错”的想法。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对孩子期望颇高,实施“打击式教育”,因为“不能夸,一夸就会骄傲自满”。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养成“内疚型”的孩子,并且让否定自己成了一种习惯。这样的孩子会认为:是不是我哪里不好,爸妈才总是不满意?
孩子得到的只是“有条件的爱”,遇到矛盾的时候,也会潜意识地先找自己的原因。
因为像“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样广为流传的“传统话语体系”,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隐喻——事情变成这样,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而一旦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范式,就会容易陷入“过度反省”。
固定的思维范式,通常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当面对冲突时,总是不自觉地躲避,和首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然后将自己的底线一退再退。
没有因为对方的一个眼神、动作,就辗转反侧;或是和人产生了冲突,明明自己占着理,也要自我反省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
对于一件事的过度思考,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刍思维”,指经历了事件后,个体还在对事件本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一个内疚型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对别人的情绪变化极度敏感,经常对一件过去的事进行反刍,渐渐地就会变得不自信,老是觉得“是我做错了什么。”
在工作上,过度自省者一遇到难题就会强烈怀疑自我,心理负担非常重。他们总是想“为什么别人能做好我却做不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被父母责怪“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却不行?”的无助孩子。
与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现一丁点矛盾,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将每一个细节都放大,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因。
其实你不是真的不好,你只是像一个不遵守科学性的心理学家,不以事实而以脑中的想象为依据,将原因都归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