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再看过去曾经看过的故事或情节,我看到了不同的触点,之前看《芈月传》时主要看故事情节,看每个人的命运,现在看人物的人格特质。尤其是看到芈月登上太后之位后,在朝堂之上向朝臣们戏谑地交代:本宫有喜了!
我的感受就是:惊异,讶然,佩服,了悟。
刚开始惊异于芈月如此儿戏群臣,实在不属大雅之举,虽然情节里补足了芈月对她两个弟弟说出她的顾虑:与其藏着掖着,他日被人诟病,不如堂堂正正拿出来。但细细思索,谁人真正有如此心量,将自己的错处,乃至羞耻当着举国上下拿出来任人评说,谁能顶得住卑贱的踩踏,猥琐的讥笑嘲讽?尤其是身居显赫高位,贵不可及的掌权者,她们哪里扒得开自己的不堪?当然如果真有勇气扒开自己的不堪,她就赢了,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别无他法。芈月赢就赢在她不是摔破罐子,她是真的扒开了不堪,她有足够心量。思索到此,主角的人格特质必不同于凡人,讶然。
让我佩服的是她的心量!为何她有如此心量?是不得已逼到绝境了吗?固然有到了绝境,狭路逢生的不得已,但又有多少人即便到了如此绝境宁愿死也要捂着自己的不堪,实则是不敢去面对自己的不堪。
我认为更多是她足够认可自己,认同自己的存在。对自己足够的信。一个人只有足够认同自己,她才接纳自己的每个面向,允许自己犯错,犯错也可以,犯错也是极好的自己,如此认可自己的人,谁也打败不了她!是故,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自己!
一个人的心力的多少就等同于他有多认可自己。足够认可自己的人,他皈依的是自己的本心,他足够慈悲,足够有爱,更有力量,他不需要为获得他人认可而趋炎附势讨好他人,更不会委屈自己。
也许有人说“迷之自信”=自负?自负的本质是故作强大,其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恐惧,是无法面对自己的脆弱和不堪,又何来认同自己?
遂明白生而为人其实就是为两件事情而来,一是认可自己,对自己足够的信。二是找到自己的赛道。如此才是真正实现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不枉来这世间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