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走心,想法走脑。
感受是由一个刺激所产生的身心反应。这个刺激可能是一些景物、也可能是一些言行或者思想。总之,是指发生了某件事情,引起了我们身体或者心灵的反应。
比如在春天,到处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们在公园散步会感觉心旷神怡,心情舒畅、身体很放松。这里说的“心旷神怡、舒畅、放松”就是感受,是外在的景物引发的我们身心的一些反应。
比如,我们不小心撞到哪里了,碰到身体了,感觉疼,这种疼也是感受,也是由于碰撞的刺激所引发的身体的感受。
再比如,孩子白天一直玩耍没有做作业,晚上11点了还在补作业,这时候,妈妈会有什么感受?体会一下,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你的身体和心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感觉身体发热,头皮发紧,很愤怒很生气也很担心。)
那什么是想法呢?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去公园感觉怎么样啊?你可能会跟他说:我觉得真不错,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公园的樱花开得真漂亮,桃花也快开了,真美。“不错、很好、漂亮” 这些词都是来自我们的头脑,我们的头脑思考出来的,并不是来自我们的感受。
总之,一句话,想法来自我们的头脑,感受来自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里。我们需要去停下思考,去用心体会我们身心的感受。
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来解释感受和想法呢?区分感受和想法有什么意义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感受,有助于我们彼此之间达成理解、建立联结,改善我们的关系。感受是建立联结特别有效的方法,也是打开情感沟通的钥匙。学习同理心沟通就是为了改善和自己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最后彼此达到情谊相通的目的。
那这么说,难道表达想法就不能建立联结吗?是的,不容易建立联结。因为表达想法容易产生分歧,因为对同一件事同一个行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看法其实就是评论。评论通常都是基于我们以往的人生经验、一些价值观,因此不同人有不同评论很正常,如果大家都是抱着自己想法正确的方式和他人交流,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更不要说情谊相同了。
具体在生活中,感受和想法真的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吗?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作为林铁老师团队“爱的循环”非暴力沟通的助教,我们需要每周对小组的5位成员进行调查问卷,了解这一周他们的各项表现情况,有没有变化,有没有进步。截止时间是每周一晚要上交。我所负责的小组有一位学员一直没有把表格交上来。周一时,我和她私下沟通,诚恳地表达了我的请求后,她表示会自己填写好交给我。结果周一晚上10点,还不见任何动静。我有些着急、生气和愤怒(这些是感受)。于是,脑海里生出了各种想法:“这位学员很不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也不去做。她对这事毫不在意,觉得我们的工作毫无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时间可以随便浪费。随便她了,爱交不交。” 越是抱有这样的想法,我对这位学员越有成见,甚至都懒得理她了。
把头脑里的想法当事实时,就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的看法,容易与他人造成分歧。
晚11点多,我再看了一眼手机。发现这位学员和我发了条信息,询问我关于填写资料的问题。头脑里蹦出来第一个想法是:难道你今天一天都没研究过这个资料怎么填吗?现在才想起来问! 天!因为今天她没有及时交表格的事情,我的头脑里产生了一堆对她的评判,我已经不自觉地对她产生了偏见了。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我体会了自己的感受:我有些生气和难过。是因为我需要支持和效率。我也体会了下对方的感受:这么晚还想着问表格的事情,说明她对这件事很重视,想要在今天完成啊。突然,我感觉我能联结到她了,我立刻回复道:“ 看到你这么晚还在询问表格的事情,可见你对这件事情的重视,辛苦了!” 一说完这句,对方也马上回复了一句:“ 我才刚到家(哭脸)!” 原来,她今天一直在忙忙碌碌,晚11点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把表格填好,并非我头脑里的那些想法:不重视,不在意等等。 我有点歉疚,也有点心疼,回复到:“ 这么晚才回家,一定很累吧,表格明天再填再给我吧,今天先好好休息一下!” 体会对方的感受,诚实表达。学员回复道:“ 是有些累,不过还好,我可以把表格填好的。”
当你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对他人给予真诚的关心时,彼此就能情谊相通,事情也能顺利解决。
看到对方能同理到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内心是喜悦的,结果我没有催促,学员还是在当晚填好发给我了。如果我当时带着头脑的评判与她交谈,会怎样呢?“表格都发给你好久了,自己不看,大半夜的问我问题,我为什么要解答你?” 、“你不知道这样打扰别人休息,很没有礼貌吗?” 如果我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也许就懒得回她,或者应付她一下:“ 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如果这样回答,也许事情还是得到不解决,而且我头脑里的偏见也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