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话
1.什么是真正的对话?
“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再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
课堂上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产生新的疑问;在老师的引导、追问下学生不断探索;不是封闭式的一问一答,因为这样的问答没有新的认识。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当学生进入进退维谷、无知之境,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真理性的理解。
启示:我们课堂上要有对话意识,对话要有氛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追问是聚焦统一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追问。
2.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产生对话?
因为真理就在那里,不需要探索;教师没有探索真理的意识,用告知的方式抛给学生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探索意识、能力被削弱,然后就出现了课堂上不开动脑筋、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不良现象。
3.举例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对话
比如“今天咱们一起来上一篇新的课文——《孔乙己》。你们在读《孔乙己》的时候,有什么让你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地方吗?生:孔乙己会四个“回”字的写法。师:好,你呢?生:孔乙己在最后被打断腿的那个样子,让我觉得有点凄惨。师:你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这是封闭式的问答,不是对话。
师生共同寻求真理,针对《孔乙己》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做?看下例:
【PPT】猜猜看,孔乙己为什么要一直穿“长衫”?生: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他有着读书人的骄傲,但是十几年来一直没有考上科举,生活潦倒。师:生活潦倒不是他穿长衫的理由。生: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读书人,穿长衫是他身份的标志。师:对,他为此感到骄傲。生:因为他觉得穿长衫显得很儒雅。师:是的,儒雅跟读书人有关。你说说看看。生:因为读书人一般都穿长衫,而且他不想与短衣帮为伍。师:对呀,他想把自己跟那些卖苦力的人区别开来,这个解释很有道理。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懒,不愿意换衣服。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师:很好,请坐。我们一定要关注课文中的语句。“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句话,至少可以透露一个信息,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的人。除此之外,你觉得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什么问题呢?他的长衫十多年没有补,有没有人帮他补?生:没有。师:对呀,没有人帮他补,他一个人生活。刚才前面三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孔乙己坚持穿长衫是显摆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强调自己跟卖苦力的人不是一伙的。【PPT】既然孔乙己如此在意他的长衫,你能不能在孔乙己某次出场时,补充描写一下他的“长衫。(教师有追问,学生有困惑;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学生以此找到更多的答案。)
4.对话与碎问碎答的不同
碎问碎答,就是这个地方问一个现象,那个地方问一个现象;它没有深入,它不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不是这个方向上持续不断的深入。而是一直围绕着一个主线,抵达最终的真理,形成深的认知。这个认知是对这个问题的认知,而不能一会引入一个,一会引入一个。
对话,围绕着一个问题深入探索,他们是一种辨析,辨别分析上一个人回答的真理在哪里、谬误在哪里。
追问,是围绕着一个问题的深度探索。这是一个主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有长度有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