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乱扔东西,丈夫又不帮我收拾,全落在我身上!”“收拾不干净,没完没了!”将压抑在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相当于把坏情绪发泄出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如果母亲(妻子)总是闷闷不乐、愁眉不展,那么这种消极的“负面磁场”会影响到全家人,导致最后大家都陷入郁闷的状态。
杂物遍地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会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
下面介绍一个应电视台要求采访的案例。
70多岁的千惠夫妇家里,日用品和杂物堆满,所谓的“收纳”完全没有起作用。桌子上文具、调味料、茶碗、报纸、遥控器都摆不下,地上乱七八糟堆着手工爱好者千惠女士收集的各种小零件、料理器具、密封罐等等。男人爱好垂钓,很多根鱼竿杂乱堆在房间的一角。
他们的理由“太累了”“太忙了”“没时间”“觉得哪一样都有用”。
女主千惠本人有很大戒备心,男主则双臂交叉胸前,一声不吭地静坐,好像在说“我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才不会扔东西呢,东西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扔掉的”。
面对这种场景,我反而不会做任何“整理指导”,就是不说话、倾听。对于无法放手杂物的各种理由,都只是随声附和一下。几个小时后我开口说,“如果是想留下的,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
结果,千惠女士突然拿起手边十几副团扇,说“这个不需要吧”,然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了。她把塑料制的团扇通通扔掉,仅留了三副竹子制的好团扇,接着男主人又拿出垃圾袋开始收拾自己的钓鱼器具,就这样,夫妇二人连续收拾了两天。
厨房的餐架上叠放着大量千惠女士用于储藏自烹料理的容器,我断定“她会很难放手这些东西”,所以没有过多提这些容器的事情,只是稍微提醒她“有可能会掉下来,比较危险”。
10天后再去拜访千惠夫妇时,发现原来堆积成山的瓶罐居然减少了一半。这个变化在意料之外,我情不自禁为她感到高兴:“千惠女士,太厉害了!”
我完全没有做什么整理家务的指导,那为什么千惠夫妇的家能获得如此大的整理效果呢?一开始我对这个“反派”夫妇还有很大的排斥心,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逐渐打开心扉,意识到自己说的某些话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这,就是千惠夫妇的转折点。
断舍离讲求的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另一个要点是,就像我赞赏那位放手很多自己喜爱瓶罐的a女士一样,当自己尝试实践“断舍离”后,要大力的犒劳自己、奖赏自己。
有意识的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的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一样”“我想改变”等这些声音会渐渐转换为一种内驱力,让我们自觉将实践进行下去。
这种良性循环会让钻石里的实践进展的更快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