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有关于外星人的电影,基本上都聚焦在TA们如何与人类产生冲突的表达形式上,我向来觉得这种叙事方式除了视觉刺激外没有任何合理之处。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基于意图,而意图只有在沟通中才会被识别。
《降临》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把焦点放在了沟通上,它较为可信的呈现了2个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符号和共同生活背景的主体之间,彼此解码对方语言并实现沟通的过程。
所有的沟通都离不开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建立,比如当我说我想要一个苹果时,我们头脑中都知道苹果的发音或文字,指向的那个实物是什么。在最基本的沟通层面,我们对“我想要一个苹果”这样的话几乎不可能产生误解,因为指代对象是一个客观实物。但在某些情感或抽象交流层面,我们常常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甚至总是倾向于误解。比如不同依恋模式的人在听到一些与分离含义相近的词汇时,唤起的情绪体验和意义组织原则也是完全不同的。
语言学里有个概念叫坎加鲁陷阱。这是一个关于避免错误信息互相传导的假设。这个假设有个故事:在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来到澳大利亚东海岸,他第一次看到这种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小宝贝”\跳跃着前进的奇怪动物,非常好奇,就用手势询问一个土著人这是什么。而土著人不懂库克船长在说些什么,便随口答道:“Kangaroo”。从此,“Kangaroo”就代表袋鼠写进英文词典里。其实,那土著人随口说出的“Kangaroo”是当地语言“不知道”的意思。
在平常的交流或一般的咨访关系里,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当某个词汇被说出,或者被用以描述某个人的特质时,总有一些人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而另一些人却毫无感觉。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不是那个人可能存在的情结,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词汇,是如何与那种体验关联起来的。很多时候,我们用着同样的词汇进行沟通时,但承载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而交流中的很多误解或许就是基于这种坎加鲁陷阱。
言语沟通的核心要素就是符号和意图,符号是承载意图的媒介,意图通过对符号的解码而识别。混沌是沟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在一般交流上或许可以毫无障碍,但在微细的情感交流上,每个人都在对它行使着唯一的解释权。
有效的沟通是一种双向解码,是在主体间建立起一套可共享的言语系统,这个系统不属于先前的任何一个人。它既包含了新符号秩序和规则,也包含只有这2个人之间所涌现出过的那些情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