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强译文

第一部分总纲(包括《道德经》第1——3章)

1

当看见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规则去解释,但不应该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则;当看见一个存在着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给它规定一个名字,但不应该是恒定不变的名字。人不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将这一点当成认识原理,认识天地万物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个物体,我们也将这一点当成认识原理,针对天地间的每一物体都有了认识的基点。所以,想着人不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就能观察到世间各种变化的奥妙,而想着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某个物体,就能看到这个物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变化的奥妙,或者说前边说的运动规则,还有物体的特征,也就是前边说的给物体取的名字,这两样东西他们都是从一个东西里边出来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但都可以称之为扬弃。他们相互扬弃,也就是否定之否定,世间奇妙的万事万物都将从这里边走出来,走到我们跟前。

(评语:老子将思维方法——“道”和“名”——作为考察对象,抓住了认识原理——“无”和“有”,找到了思想方法——“玄之又玄”,从而奠定了中华哲学基础。)


2

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情:之所以认为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那是因为将厌恶的事情给区分开了;之所以说自己善于去做善于做的事情,那是因为把不善于做的事情给区分开了。从这里边可以看出:能够认识世界的原理会导致不能完全认识世界的原理发挥作用,不能完全认识世界的原理也能让能够认识世界的原理发挥作用;难做的事情做好了能让容易做的事情做成,容易做的事情做好了也能让难做的事情做成;长的物体与短的物体比较才知道是长的,短的物体与长的物体比较才知道是短的;音乐旋律与拍子放在一起才会协调;有前面领头的人才会有后边跟着的人,有后边跟着的人才会有前边领头的人。所以对于执政的人,当社会秩序非常好,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只需要参与大公无私的事情,通过非命令式的引导去教化民众,就可以做到让万物茁壮成长而不会停下来。执政者应该做到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发挥了作用而不借此获得利益,做出了成绩而不居功自傲。就因为不居功自傲才不会失去执政权威。

(评语:自然存在的规定性是最常见的,是思维最主要的内容。)


3

社会不崇尚贤能,老百姓就不会相互争执;社会不看重稀有物品,老百姓中间就不会有偷盗的人;社会不让私欲有实现的可能性,民心就不会乱。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而社会文化存在欠缺,需要执政者发挥作用的时候,执政者应当将感性认识进展至理性认识,应当丢掉幻想,增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缓解矛盾,实现均衡,应当坚持抑制老百姓的知识积累和私欲加强,让有智慧的人不愿意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实现私欲。总之,只有做到大公无私才能把社会治理好。

(评语:社会发展的规则性不可或缺,也是最难把握的。)

第二部分自然规律(包括《道德经》第4——9章)

4

自然规律在自然物的运动过程中发挥作用,但不会让自己把整个空间充满。深远呀!就好像统领着所有的自然物。自然规律消磨了自然物的锐气,解除了自然物之间的纷扰,调和了自然物对他物的作用,混合了自然物的运动痕迹。清晰呀!就好像真实存在于我们面前一样。我不知道自然规律是谁创造的,似乎先于表象形成。

(评语:自然规律是最普遍的“道”,老子没有关注具体的自然规律,而是试图找到所有自然规律发挥其功能的机理。)


5

天地不照顾特殊关系,就会把所有的自然物当成草狗;执政者也不应该照顾特殊关系,要将所有百姓都一视同仁地当成草狗。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世间的万事万物应该和羊皮风囊是一样的吧!羊皮风囊在被压缩的时候还会保持弹性,松开手就能弹回来。如此,动得越快风出来得就越快。要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听了好几个人的解释,都没有解释通。要我说呀!记住所看到的羊皮风囊鼓风的过程就可以了。

(评语:掌握自然规律最关键的是掌握其客观性。)


6

溪水养育着万物,精神维系着生命,这两样东西都保持活力就能够生殖,就能展现女阴的生殖作用。女阴能诞生生命,是天地的根本,但女阴的生殖功能十分微弱,只能勉强维持,使用起来不能过于频繁。

(评语:生殖规律是第一自然规律,所有自然规律都源自生殖规律:这可以看做农耕文明的生殖崇拜。)


7

天长地久,天地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着,自己不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正因为他们不用依靠自己就能生存和发展,所以才能够不断生存下去。由于这个缘故,执政者只有将自己放在从属和消极地位,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才能保全自己。世间的事都是这样,不能说通过自己无私的行为就能获得私利,只有投身到普遍联系着的事业当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语: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8

最好的办法是认真观察并掌握自然界的运动,自然运动善于利用自然物来与我们人类作对,有时候还会危害我们的生命健康,我们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及时发现关键变化,最终掌握运动规律。掌握了运动规律就能做到:选择居住地时善于找到最适合的地方,用心感受客观世界时善于发现深层次问题,与人交往时善于运用仁义,与别人交谈时善于表现诚信,从政时善于治理,做事时善于发挥自己的能力,行动起来善于抓住时机。只要不与自然界抗争,就不会留下遗憾。

(评语:掌握自然规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9

费力地将弓拉满,不如放开它;将箭搭上弦瞄准靶子,这一定是要发射了。满屋子的黄金玉器,没有谁能守得住;身处富贵还很高傲,这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名就应该急流勇退: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评语:因为不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所以运用自然规律时应该有所节制。)

第三部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包括《道德经》第10——14章)

10

思想承载着身体和精神,最根本的是看能不能让两者合二为一而不分开?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要求:首先,能不能像婴儿那样抟拢自己的气息,全心全意地接受所有的观念?其次,能不能有取有舍、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去观察客观世界,形成各种观念?最后,在爱护国家和治理社会时,能不能做到大公无私?现实要求是:能不能利用包括生殖规律在内的自然规律生养万物?能不能不通过智慧和技巧就能做到明达事理?最终目的是形成并不断发展关于自然理性的思想。思想还应该做到促进万物生长而不试图占有,使万物体现它们的价值但不去依靠这些价值,管理好自然界但不试图操控自然物,而这里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评语:包括自然知识在内的品德修养是认识的前提条件,会自觉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去。)


11

三十根辐条一端在车毂上集中,一端连接车轮,支撑起车轮的内侧空间。因为车轮的半径比车毂大,能增加滚动摩擦力的力矩,防止了滑动摩擦的产生,所以只要用较小的力就能拉动车子,实现车子的功用。用埏埴拍打陶土使陶土紧实成形,支撑起陶器的内在空间,这样陶器才可以用来装东西。在墙上开凿门窗,墙壁支撑起门窗的空间,而门供人进出,窗户可以用来采光透气,房子这才可以住。所以说,能被我们看到的只是器物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那些没被我们看到的才是真正有用的。

(评语:人不能完全认识客观世界产生思想的动力,使思想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12

缤纷的色彩使人看不清东西,杂乱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尝不出味道,骑马狩猎令人性情放荡,稀有的物品让人走不动道。因此,执政者应当形成理性认识,不要停留在感性认识当中,应当忽略感性认识注重理性认识。

(评语:感性认识应该自觉地理性化,形成理性认识。)


13

宠辱让人惊愕,人祸让人担心殃及自身。什么是宠辱让人惊愕?人们当然不愿受辱,但也不愿意得宠。得宠和受辱令人惊愕,失宠和雪耻同样令人惊愕,这就是宠辱都会带来惊愕。人祸为什么会让人担心殃及自身?我之所以能感觉到人祸,是因为我参与了社会活动,等我不参与社会活动了,我还能感觉到哪些人祸呢!所以说注意到应该投身到全人类事业当中去的人,几乎可以将振兴天下的希望寄托于他;而甘愿投身到全人类事业当中去的人,几乎可以将天下交给他。

(评语:意志是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产生的,这时的视野有多大,意志就会有多宏大。)


14

这东西看不见,隐藏在最平常的人际关系当中;去打听也打听不出什么来,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微妙影响;归拢起来也发现不了什么,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根本不可能得到准确答案。所以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将所有这些混合在一起,当做一个抽象的整体,这样,再好的情况这东西不会变得十分明亮,再差的情况也不会完全看不见。太模糊了,没法去定义,说到底这东西根本就没有规定性,就不是自然物。这叫作没有形状的形状,不针对具体自然物的表象:这被称作既模糊又清晰。迎面走过去看不见它的脑袋,跟在身后看不见它的后背,将过往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性套用到当下的现象上来,能找到历史源头,这东西叫做社会理性。

(评语:东西方哲学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寻找社会理性的客观性的方法而分道扬镳。)

[if !supportLists]第四部分 [endif]士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第15——17章)

15

古时候善于社会实践的士人,能通过微小的变化实现十分隐秘的变通。深奥而没法理解。正因为没法理解,所以只能勉强讲述一下他们的做法:安稳呀!就算冬天走向河流也不会焦躁;深谋远虑呀!能应对令人畏惧的四方邻居。表情严肃啊!去和佃户们商量春耕生产;各自去准备吧!等待冰雪消融后及时开展生产;敦厚呀!根据器物的功能特点去使用它们;宽广豁达呀!能运用好各种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创造性地开展生产,等待着新情况的出现。谁能在新情况出现的时候停下来,静静地等待着情况慢慢变得明朗!谁又能长时间保持平和,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孕育万物!懂得这个办法的人,不会去寻求最圆满的结果,正是因为不去考虑圆满的结果,才能让瓜果藤缠绕着藤架自由地生长,并开花结果。

(评语:从普通百姓的行为中探求真理,这是老子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16

成功的士人都是这么做的:首先要达到社会理性被完全排除干净的状态,完全根据观察自然界所形成的表象去思考。接下来就会发现所有的自然物都一起运作了起来,我仔细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杂乱无章的物体,它们按照固有的规律运动着。而这些规律全都能很好地解释当初我看到的表象,当规律解释完表象,我便明白了我的使命。知道了使命我便将规律当成了真理。知道了真理,我心里一下子明亮起来。不知道真理经常会做一些糊涂事,惹下灾祸。知道了真理能将好些事情都处理熨帖,做事也会十分公平。做事公平再进一步就能按照应有的社会原则行事,能按照应有的社会原则行事再进一步就有能力决定世间大事,能正确决定世间大事再进一步就能掌握社会发展规则,能掌握社会发展规则再进一步就能长时间保持活力,能长时间保持活力就不会因为疲惫而停下来。

(评语:普通百姓习以为常的行为饱含着最深远的意义,能创造不可否认的成就。)


17

当关于自然存在的思维毫无保留地在社会现实中得到实现,就感觉不到自信和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之间的区别,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了;次等一点的,当自信和信任之间有了中介,人们会觉得自信很亲切,并赞誉信任;再次一点的,当自信和信任之间有了矛盾,人们对信任会产生畏惧感,甚至产生迷信;又次一点的,当自信和信任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人们会感到被侮辱了,以至于会放弃人格尊严,以树立信仰来弥补不利地位。对社会缺乏信任,也就不能获得社会的充分信任,最终自信也会因此失去。信任能让我们悠然自得呀!会十分谨慎地采用命令的口气跟别人说话。等到把事情做成了,所有人都会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自己就是现实。

(评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让我们获得别人的信任和自信。)


[if !supportLists]第五部分 [endif]社会文化的构造与运行(包括第18——20章)

18

当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崩坏,就会有仁义站出来补充;当智慧不再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社会就会用善良来约束大家;六亲不和时,社会就会用孝慈来弥补;国家政治混乱时,社会就会让忠臣站出来承担责任。

(评语:社会各构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并形成有机整体。)


19

假设切断社会智慧与个人关于自然物的知性的联系,在关注社会运行秩序时只运用社会智慧,不运用个人知性,人们的劳动将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假设切断直接人际关系与以物为中介的间接人际关系的联系。注重面对面地处理人际关系,放弃通过自然物间接地去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接下来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孝顺和慈祥。假设切断财富的社会功用和对个人的价值的联系,只看重财富正在以其功用支持着社会运行,忽视财富对个人的价值,盗窃行为就不会发生。这是因为个人知性、通过物质开展人际交往的做法,以及财富对个人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都会表现为文化缺失。应当让个人知性归属于社会智慧,通过物质开展人际交往的做法归属于面对面地直接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让财富对于个人的价值归属于社会功用。平常使用个人知性的时候与社会智慧整合起来,平常通过物质开展人际交往的时候与面对面地直接处理人际关系的做法整合起来,平常面对财富的个人价值的时候与社会功用整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简化思考过程,减少奢望。

(评语:社会文化的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各要素。)


20

断绝与学习对象的联系,没有去学习的地方,就不会产生忧患意识。许可和迎合有多大区别!美丽与丑恶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别人所害怕的东西,我不能不害怕。从我到他是这样,从他到其他人也是这样,如此不断延伸下去就会延展到很远的地方,以至于没有尽头。大家熙熙攘攘,就像一起去参加太牢祭祀,一起去春游登山。唯有自我的人会漂泊着,前路得不到任何预告,如同婴儿还没有开蒙。自我的人是多么地疲惫呀!还没有归宿。别人为人处世都游刃有余,只有自我的人总是被人遗忘。糊涂呀!自我意识有一颗愚人的心!别人都光辉绚烂,自我的人却暗淡无关,别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我的人却浑浑噩噩。社会就是这样:平静时像大海,一旦动起来似乎又停不下来。其他人都有依靠,唯有自我的人冥顽且笨拙。自我的人和大家太不相同了,就像婴儿那样还得靠吃奶活着。

(评语:只有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文化素养,脱离社会的人将相当凄惨。)


[if !supportLists]第六部分 [endif]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整合(包括第21、22章)

21

人性表现为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则性。社会的规则性通过人性反映在现实中的某一物件上,有一个不断清晰,紧接着又变得模糊的过程。一开始,内心感觉会很模糊,拿捏不准,如果这个时候思想响应了社会的规则性,对眼前的物件就会产生一个或多个规定性;接下来,知识经验会让这些似是而非的规定性慢慢清晰起来,如果这个时候还能响应社会的规则性,就会产生有关这一物件的想象;接下来,不断丰富的、越来越美好的想象激起内心的文化秉性,如果这个时候还能响应社会的规则性,就会产生情绪;接下来,如果情绪再次响应社会的规则性,就会变成真情实感,情感不断变得真实可靠,而且还能继续响应社会的规则性,就会对现实中的人和物产生信任,并形成自信。从现今向上追溯,人性从来没有离开过,一直在起作用,并用以展现各种物件被利用的根据。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知道每一物件都应该如此去使用,靠的就是这一点。

(评语:从最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人性的光辉。)


22

部分应该整合成一个整体。第一步,将复杂的各种关系都理顺为直接关系;第二步,补不足;第三步,建立组织结构。人少容易整合,人多就很可能出乱子,这个时候政治应该本着统一的原则建立起法律制度,让大家遵守。社会整合之后,就算不过分自我表现,也能展现才华;就算不自我肯定,做出了成绩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算不自我表功,也能在大家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就算不居功自傲,也能让你发挥管事能力。关键是不要与人争执,只要不与人争执,天下没有人能和你争执。古人说的将部分整合成整体,难道说是一句虚妄的话!确实应该将自然界与社会整合起来,以回归现实。

(评语:将社会整合成一个整体,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if !supportLists]第七部分 [endif]现实的定义(包括第23——25章)

23

现实不能强求。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就会停下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也会停。是谁导致的这个情况?是大自然。大自然都做不到长久,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呢!所以,通过自己努力去发展经济的人会想办法将大家组织起来;看重文化传承的人也会想办法将大家组织起来;向往自由的人同样会想办法将大家组织起来。大家愿意一起发展经济,经济规律也会过来帮助大家;大家愿意一同传承文化,文化也会过来帮助大家;大家对自由有共同的向往,自由也会过来帮助大家。最关键的是要信任别人,如果不能给予别人足够的信任,就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不能获得自信。

(评语: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失(自由)不是理想而是现实,老子的这个说法应该深刻理会。如同理解王阳明的“满街都是圣人”)


24

大师傅炒菜的时候不会随便跑开。孤芳自赏的人不会有文采;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并不聪明;喜欢自我炫耀的人不会有功绩;傲慢的人没有管理能力。从实践的角度去看,这些都是多余的赘肉,自然界也很厌恶这些人,所以有欲望的人不能停留在欲望上。

(评语:理想不能没有,但理想都应该能够回到现实。)


25

现实是由所有事物混合而成的,它先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诞生。当我们不去考察现实的时候,它会表现得很安静很孤独,这个时候它既能自在地独立存在也能自为地实现自我。当我们去考察现实的时候,它能和我们的思想一起,做到周而复始地运行且不会停下来,并由此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现实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概念,只能通过实践去展现它。当然也可以将现实具体化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意味着现实将向未来不断延伸,向未来不断延伸意味着现实的作用越来越深远,越来越深远意味着实践能够反映现实。所以说实践是基本要素,自然界是基本要素,人类社会是基本要素,人类社会的基本运行原则也是基本要素。世界有四大基本要素,融合了个人行为的社会基本运行原则也是其中之一。如此,人的行为应当取法于自然物;应当通过自然物取法于社会,应当通过社会取法于社会实践和科学行为,实践行为应当取法于现实世界。

(评语:现实既是眼前有价值的自然物,也是具备功能的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事。)


[if !supportLists]第八部分 [endif]政治基本原理(包括第26——32章)

26

事物的内在要素是外在现象的根本,事物的客观性是浮躁心理的主宰者。所以说君王冬天外出,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跟着辎重,等到了驿站暖和的房间里,才能够松弛下来。真不明白,那些万乘之国的国王怎么可以不顾及自身安全而轻慢天下人!轻慢地对待现象就会失去事物内在要素这个根本,浮躁就会忽视客观性这个思想的主宰者。

(评语:因果关系只能从事物的内部去找,这个时候就不再是矛盾着的了。)


27

擅长驾车旅行不会留下车辙印;擅长命令他人不会留下瑕疵供人指谪;擅长计数的人不需要借助于筹策;擅长锁门的人,不留下钥匙没法打开;擅长打绳结的人,不留下活扣没法解开。所以执政者要长期保持救助别人的能力,做到不放弃每一个人,不损坏任何财物,这叫做将智慧向其他人、其他物延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是执政者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合作者,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也能通过他们的物资生产,为执政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物质条件。不重视别人的协作,不愿意利用物质条件,就算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十分迷茫:这是为人处世的要点。

(评语:执政者的能力更在于如何发挥别人的能力。)


28

明白男人的责任,坚守女人的本分,这是文明的开端。所有人都这样去做,保持住文化传统不分离,紧接着就能有后代出生。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去实践,是所有人应该遵循的社会秩序,所有人都这样去做,促进文化传承的进一步发展,紧接着就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明白白天要做的事,坚守夜晚的安分,是所有人应该遵守的法度。大家都遵守法度,文化传承不出现任何差池,紧接着就能走上没有尽头的发展之路。本质发挥作用就能生产出有价值的器物,执政者利用好这些器物,才能管理好社会,成为管理者,所以说根本政治制度不应该与社会文化割裂。

(评语:政治制度建立在社会的文化传承之上。)


29

想要掌控所有人,还想着按他们的个人意志去塑造,我看他们根本就做不到。由亿万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件有非凡能力的神器,它拥有自身的内在秩序和运行法则,绝不是任何人可以凭一己之力强行塑造的。凡是试图强行塑造社会的行为,必定会失败;凡是试图将社会牢牢掌控在手中的人,必定会被社会抛弃。

世间万物都是这样:有时引领,有时跟随;有时舒缓,有时急促;有时强健,有时孱弱;有时生长,有时毁败。掌握其中规律的天下人将万物用于社会活动,形成自主运行机制,就会产生相互之间的信任。执政者应当依据社会基本信任去处理政务,摒弃一切极端、奢侈的施政方针,放弃懒政行为。

(评语:社会基本信任是具体施政行为的依据。)


30

应当用社会运行的规则性来辅佐君主,不要协助君主以武力称霸天下,给所有的事情都留下回旋的余地。军队征战和驻扎的地方会变得荒芜,长满荆棘。就算真要用兵,应当善于把握住机会,在达到基本目的之后就立即停下来,不要借此在别人面前逞强,甚至谋取强权。要做到就算胜利了也不自以为伟大,就算胜利了也不炫耀功绩,就算胜利了也不傲视群雄。如果胜利是不得已的结果,这就说明尽管有了胜利的结果但并没有逞强。用兵也是这样:对自然物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之后就会出现利用价值降低的情况,还要强行利用就是在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很快灭亡。

(评语:施政方针应该通过对阶段性结果的考察适时调整。)


31

兵器是一种难以预料吉凶的器物。物质世界十分厌恶它,所以有理想的人都不会倚仗武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君王平时起居以左边为尊位,但到了打仗的时候会改为以右边为尊位。所以说,兵器不应当成为君王所使用的器物,因为吉凶难以预料。就算万不得已用上了它,也最好保持淡定,冷静地处理,不应该美化战争。美化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那些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能实现任何社会愿景的。礼仪规定,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尊位,而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尊位,以区别对待。据此,军官在排位时,偏将军会站在左边,而上将军会站在右边。这也就是在说,打仗要依照丧事的礼节来安排。如果战争中杀人众多,一定要带着悲伤的心情去亲临祭奠;即使仗打胜了,也要用办理丧事的礼节来处理战后事宜。

(评语: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所遵循的原则与社会运行原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的根本性差异。)


32

人们的实践行为不会直接去定义具体的事物,虽然事物的本质因为精致而十分具体,但普天之下没有人愿意去强行支配它,只会将其置于社会的整体运行中去运用。统治者如果能持守事物的本质,那么所有的自然物,及其所衍生的社会财富与价值,都将自动地、像宾客一样归附并服务于政治制度。如此,就能整合自然界与社会,这就像天降甘露而大地自然地获得滋润一样;老百姓不需要统治者下命令,就能自发地形成协调与均衡的秩序。最开始的政治制度应当规定官员各自的名分,既然有了名分,官员们就能明白并履行好他们的职责。官员能履行好职责,就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情况。政治制度协助人们的社会实践,就好像山间溪流最终汇集于江河湖海。

(评语:政治应当将社会财富的价值最大化,并使其为社会发展服务。)


[if !supportLists]第九部分 [endif]《道经》总结(第33——37章)

33

洞察人性的关键在于智慧,把握自我的关键在于有自知之明,征服对手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力量。突破局限的关键在于内心强大。能自我满足的关键在于富足。践行理想的关键在恒志。不丢掉位置的关键是待的时间够长。死了而不被人忘记的关键是寿命够长。

(评语:没必要过度解读,只是在交代总结《道经》前些章节的方法是抓住关键。)


34

实践有很强的适应性呀!就算左一点右一点也不会出大问题。世间万物依靠人们的生产行为生长,所以不会排斥人们的生产行为;而在事情做成之后,参与实践的人也没必要立即去定义行为成果。既然能让万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能主动地尊重自然规律,那么,去掉理想主义就能给出具体的自然物的定义;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保留适当的理想性,就可以总结出自然规律来。从实践的适应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者只要将面前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就能发挥其对全社会的作用,成就其伟大。

(评语:生产和科学的实质是社会理性运用于自然界。)


35

把握住情绪,就能去参与社会实践了。只要在实践中不妨碍别人,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安宁、平和与顺泰。如果出现喜欢看热闹,唯恐事不够大的心理,把自己当成一个过客不去参与社会运行,就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则性将情绪理性化为意志,这样能强迫自己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有句话说得好:“平淡无奇呀,情绪!没有一点吸引力;看它,不耀眼;听它,不喧哗;但如果能在实践中运用好它,就停不下来了。”

(评语:认识到情绪的客观性和在社会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征。这一点不可不记牢。)


36

想要去收敛的事物,一定是原本过分扩张了的,想要去削弱的事物,一定是原本过分加强了的;想要去毁掉的事物,一定是原本过分扶持了的;想要去撷取的事物,一定是原本过分给予了的:这叫做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原因,处理的办法是柔弱必将战胜刚强。但应该注意两点:第一、鱼要生存就不能跳出水塘,所以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也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第二、不能使用国家暴力手段,也就是不能脱离社会,要在社会自主的运行秩序中去解决。

(评语:从量变到质变是西方哲学的说法,这不妨碍对本章的解读。)


37

社会整体的运行秩序一直就没有规定性,不能对其进行规定,更不能利用这样的规定去规范别人。君王如果能坚守这一点,所有的自然物都能自觉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有了自然物的作用,人们就会去思考,理想性就会发展起来,这个时候君王就应该用自然物的社会价值来填充人们思想中的理想性,用社会价值填充理想性,理想性就不会脱离现实性。理想性不脱离现实性,等回到了现实中,心就会安静下来。如此,社会自己就安定了。

(评语:政治只能对社会运行起辅助作用,不应该参与到社会运行当中去。类似的,如数学对于自然科学、外挂对于游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