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是谁?他在《儒林外史》中被提及五次!
第一次:胡子胖子瘦子三个乡巴佬喝酒吹牛皮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这句话道明:危素有钱,或许不是个清官!“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这句话道明:危素有权,或许喜好拉帮结派。“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这句话道明:危素当过大官,但是对上过于卑微。吴敬梓寥寥数语就生动的描绘出危素负面形象。甚至他还借用瘦子的口吻暗讽: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可见在吴敬梓心中,危素虽然有才,但是配不上学者称呼。
第二次:危素收到时知县的礼物,对王冕的画爱不释手。当时,危素向知县评价王冕: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可见,危素喜欢王冕的画是真,但是想见王冕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危素是想招揽王冕为联盟,而不是爱才去拜访王冕。
第三次:王冕向秦老道: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但他这一番回去,必定向危素说;危素老羞变怒,恐要和我计较起来。吴敬梓明说知县欺压百姓,实讽危素也不是什么好人,而且心胸比较狭隘!
第四次:王冕回到浙江,打听得危素已还朝了,时知县也升任去了。由此说明,危素返乡不是他心甘情愿,他还是想重新返朝,并且最终还是还朝了。只不过,此朝仍是元朝!
第五次:明朝洪武四年,秦老向王冕道: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太祖大怒,发往和州守余阙墓去了。由此可知,危素喜欢当官的,不但当了元朝的官,最后还当了明朝的官。只不过因托大得罪明皇,结局也甚是可悲!
评论:
吴敬梓是把王冕当成正面镜子、正面标杆来写的了!
吴敬梓是把危素当成反面镜子、反面标杆来写的了!
那危素到底是谁呢?他是《儒林外史》中第二位真实人物。
正史危素,少年不得志,不惑之年被大臣举荐,从此顺风顺水,逐渐成为元朝重臣。宋史、辽史、金史,虽然署名脱脱主编,但是实际工作多是危素负责。可见,无论官位还是学问,他都能算作当时翘楚。但是,后代很少知道他的名字。不多的“爆名”机会还是《儒林外史》的反面标杆。原因何在?
一,元朝时期,汉臣地位相对卑微。危素能成为重臣,深受元朝皇族礼待,推测他深谙做官之道,可能谄媚隐老辣人品欠佳;再则,元朝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朝廷重官的风评自然也好不哪去!
二,危素开始在元朝做官,后来又在明朝做官,这就是古人所言貳臣。忠臣不事二主!元廷善待危素,危素选择明朝为官,这就被士人认为没有气节,也就不受到史书的待见。其实,易朝换代之际,人们的选择往往都很无奈!不仕新朝,有蔑视新朝、不尊新朝的嫌疑。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不想做王臣,新朝的王土上又何必留这个人呢?但是投降新朝,气节上就受人鄙视,史书上就受人漠视。一个是顾生前,一个是顾身后,如何拿捏,是个难题!
三,危素是一位降臣官员,没有谨小慎微,竟然敢有老臣的想法。一来,危素妄自尊老!在皇帝面前称老已是罪过!二来,朱元璋生性多疑!明朝初立,哪有老臣?
明朝刚立、百废待兴,需要招揽人才,危素是个标杆!明朝已定、文武之道,需要敲打降臣,危素又是个标杆!抛出危素的学问人品等等不言,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一些文人代表,他们本身也是不幸的了。
附录史书,朱元璋羞辱危素二三事:
一、太祖设宴,使元时旧象舞。象伏不起,杀之。次日,作二木牌,一书“危不如象”,一书“象不如危”,挂于危素两肩。
二、帝御东阁侧室中,素行帘外,履声橐橐然。帝问: “谁何之?”对曰: “老臣危
素。”帝哂曰: “朕谓是文天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