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很难拒绝别人?

我们的文化崇尚友善和谐,社会也一直倡导友爱守礼的价值观。

然而生活中谁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脾气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刻刻做到对人友好和善。

总会有拒绝他人的要求之时。只是对有些人来说,并不能认清这个事实。

在他们身上,拒绝别人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这样的人大多性格随和,不太斤斤计较,看起来脾气很好,从不生气。

他们一般宁愿压抑自身的想法和感情,也不轻易去拒绝别人。

只是尽管表现得和善、好心,很能替他人着想,但结果往往吃力不讨好,生活中自己也过得很累。

事实是一味地顺从和牵就他人,往往他们就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自身的底线,给他人一种容易欺负的感觉。

难免不会被一些势利之人“杮子捡软的捏”,而吃人亏上人当。

长期处于这种人际关系模式下,精神上会被这种情感所累,也更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不懂合理地拒绝别人,必然会遭受一些不快和郁闷。

面对他人的软磨硬泡、笑脸相求,可以直接一口回绝呢?

还是继续保持“好人”的形象呢?这对不懂拒绝的人来说,是个难题。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首要就是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难以拒绝别人?

发现其中的问题以使人觉醒,懂得合理地拒绝。

1. 讨好型的生存模式,做“好人”情结

拒绝别人,是一种能力,只是有的人幸运一些,拥有这样的能力。而有的人,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

他们为继生存所依赖的就是讨好他人的模式。

这并不是说一个人是刻意去讨好别人,而是长久以来,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需要刻意去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略自身的需要。

在这样的处境下生存,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延伸到成年后的生活,根深蒂固,变成一个人成熟的障碍。

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即使是成年人,已经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不再需要去迎合他人,来保证生命的安全性,但他们仍然是不自觉会做出相同的行为。

有的人会抵触自身的讨好倾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讨好他人时,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因而这样的人内心是矛盾而内耗的。

讨好人格的人是善良的,心软的,有时候显得特别实在,存在过度地为他人着想的倾向,过度了就变成了讨好。

也因为极其在意别人的想法、看法,会超级敏感而自卑,无法觉察地轻易牺牲自己来取悦他人。

有取悦讨好的倾向,就会很难开口去拒绝别人的要求。因为这是他们本身的局限性。

2. 没有边界感,自我底线太低

明确的边界和界线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安全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克制自身的行为逾越规则界线。

这就像交通道路上的红绿灯,为人们设定规则,何时车可行,何时人可行,保证所有的人都能相安无事共同前行。

只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上,人际关系显得微妙和复杂许多。

和不同的人,因不同的事打交道,并不能以某种规则一概而论,而需要有圆通的对人性的了解,对自我、对他人的了解,在这些基础上展开交往。

但并不能说,人际交往就没有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存在于无形的社会共识中,不论亲疏都能感受到,这就是明确的人际边界感。

人与人之间做什么事情可以接受,什么事情不可以接受,什么事情需要自己负责,什么事情又不需要负责。

这样的界线感,并不是生来就有,它来自我们从婴儿长成孩童,在成为成年人的过程中,与父母亲人,与老师同学,与陌生人的接触中逐渐形成。

一个人的界线感清不清楚,最初的因素来源于和父母的关系。

如果父母过多干涉,管控,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使孩子没有自我的空间,缺少自己的内心”场地“。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年,就容易被他人轻易越界,而察觉不到有问题。

父母若是缺乏引导,缺乏管教约束孩子的行为,放任孩子自行其事,这样的关系也让孩子失去界限感,感觉他们自己有无限的空间和自由,容易没有原则地侵犯他人。

当人没有明确的界限感,别人向你提出要求,可能只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但是因为没有触及到自身模糊的底线,不知道别人已经越界来干扰自己,对自身造成困扰,那么想做出拒绝他人的举动,是不太可能。

所以拥有拒绝他人的能力,前提是培养个人的界限感,明确的了解、认识自我的需求,个人的目的和方向在哪里,而不只是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活。

3. 不知道自身有选择和拒绝他人的权力

过去的父母都喜欢”乖“孩子,如果谁家的孩子又乖巧又懂事,必定出门就会受到爷爷奶奶辈的夸奖。

在管理孩子时,以人性的角度看父母,每个父母都会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因为这样会让作为父母的省下不少心力,省事!

省事下长大的孩子,听从父母的话听惯了,父母让他这样做就这样做,老师让那样做就那样做,什么事情都不用自身去决定,也不用自己选择,他就容易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听从别人的话。

特别是如果在不听话的情况下,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听话的恐惧感。

一方面不听话容易受到惩罚,一方面听话会得到夸奖和认可。

严苛地要求听话,必然使孩子性格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变得过度顺从,顺从得他缺乏去拒绝别人的能力,甚至不知道可以拒绝别人。

当面对强势者,或权威的要求之下,他就很难做出拒绝或有反抗的意识。

一个人可以自我作主的能力没有发展起来,就认识不到作为个体,是有选择权的。

从未给过选择的权力,又如何能做到选择拒绝别人呢?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炼,才能明白,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拒绝别人的权力,可以说拒绝,可以说“不”。

4. 压抑的自我,无法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有时候,不懂拒绝别人,并非是我们不想拒绝别人,而是对别人提出的请求,心里不愿意,却不知道怎样说出口。

正常的人际交往,会考虑到自身的需求,也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在这两者中间取得平衡,产生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若是长期被压抑了自身的想法、需求、情绪,那么他是无法把自身的需要考虑在内的,在面对他人的要求下,很容易就压抑自我,而成就别人。

这种压抑的性格,也是源于过去不良的原生关系,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下形成的人格特点。他们会自动地忽略掉自身不舒服的感受,而关注别人的感受。

当关心自我时,他们容易出现内疚、焦虑等情绪。

过去的关系中,他们表达出自我想法、需求,结果与人产生了冲突,被他人狠狠地伤害过,于是这种痛苦的经历,更加会强化表达真实想法存在的危险性和不安感。

为了保持安全感,他们不得不忽略自身,通过做烂好人来维持人际关系,以避免发生冲突。

他们一方面尽量去让别人高兴,以免拒绝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而抛弃自己和这个关系。另一方面又美化自身,产生一种自己是大好人的感觉,获得他人的肯定认可。

有这样的一种压抑自我的基本倾向,那么开口拒绝别人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5. 人情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由于太顾忌人与人之间的情面,而不管是做事情,还是与人打交道,因为扯不开情面,不好意思去说出一些应该说的话,做一些应该做的事。

他们的价值感建立在被认可的人际关系之上,这种价值感的扭曲使人不由得地在意与别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反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做一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

把人情看得比生活本身更重要,源于不懂拒绝的人,对人际交往有一种强烈的误解,以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喜欢,才是有价值的。

在工作上,因为想和同事保持友好的关系,会硬着头皮答应同事的一些请求,额外做一些他人份内的事情,还认为是在帮助同事,友好助人。

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还会得到一些欣赏,次数多了,便容易被人认为是应该的,反而毫无感激之情。

说到底还是过于在意维持人际关系,而忽略自身的感受和生活。

在生活上,即使很累,却仍然不愿去驳回孩子或家人的请求,无底线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只为了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的、合格的母亲、妻子、丈夫或父亲的角色,最终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人际关系这份感情,当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时,就很难去拒绝别人,因为他们害怕失去价值。失去价值感就意味着没有存在的意义。

紧紧地抓住与人的友好关系,便成为手段。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认识到个人存在的讨好生存模式,培养对自我的认识和关心,建立起个人的边界感;

懂得个人所拥有独立的选择权力,试着去表达内心的想法,从压抑中释放出来;

以及回归到常规的以自身努力来得到价值的方式,而不是用人际关系来维系价值。

那么勇敢地回归自我,敢于拒绝别人,就会是成长路上的一堂跨越式的修行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