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厅等朋友之余顺手翻到摆台上一本季羡林的《心安即是归处》,书名出自自白居易的诗句:“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旷达的心境,又化用了白居易的这句诗,写出了另外一首千古名篇《定风波》,词中这样写道:“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即是归处,即是苏轼一生追求的生命境界,也是季老希望每个人能达到的生命境界!
我们经常说只求心安,什么是心安呢?心安是一种内心的安然和对生活、对经历、对命运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心境。这就是说,只要拥有一颗定静安闲的心,现实世界里的风吹雨打,就不会惊扰我们宁静闲散的内心世界,无处不可适,无处不悠然,事事皆可观,物物皆可亲。
季老前辈在这本书里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与我们促膝而坐,高谈阔论,大讲自己对人生、读书、处世、孤独、生死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他总能在平凡中,道尽生活的智慧,并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内心被怦然击中,心中长久的困扰也豁然开朗。
关于为人处世,先生告诉我们,既要“知足常乐”,又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如果是不该做的事,必不能做。此外,不完满才是人生的真相,所以,要学着放下,学会豁达。
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个人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关于死亡,先生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尤其感觉时间飞逝。所以,他希望我们能格外珍惜光阴,把日子过得仔细一些。至于最后一刻何时到来,他则用开阔的心境去面对,向死而生。正可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希望透过先生智慧的眼睛,我们能对世间万相有所了悟,从容地活好当下的每一天。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境遇,承受生活之轻之重,能够认清自己,坦然的面对过往是一种向阳的态度。
心安即是归处,但心安又最是难得。季老曾说,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安定。可以说,学习这本《心安即是归处》的过程,也就是求一份心安之法的过程。透过书中质朴真诚的文字,季老的通透、朴实、纯粹、平淡,以及一生不为外物所扰,遵从己心的豁达,将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