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明朝弘治年间,南直隶苏州府有一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此人文采出众,少有才名,但可惜他生性浪荡,视科举功名如粪土。
这唐伯虎有一好友祝允明,见唐伯虎整日如此虚度光阴,心内着急,就劝唐伯虎,要么烧掉家里的四书五经,遵从自己心愿放弃科举,要么按照已故父亲的遗愿,一心科举,像这样整日放荡,不是长久之计。
唐伯虎在前面的一两年中,父亲、母亲、妻子、妹妹相继去世,这件事情给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打击,他从这以后流连放荡之地,放浪形骸之外。此时听了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他终于仔细考虑起来自己的明日之事。也罢,明年就是乡试之年,且将我满腹才华向科场一试吧!
自这日以后,唐伯虎一心准备乡试考试(考中得举人功名),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只是埋头苦读。在这期间,他不与人来往,不和人讨教,一人埋头书卷间,直至耳鬓生华发。
不知不觉间,乡试考试时间不远了,唐伯虎自觉功夫已到,身心也从四书五经中暂时抽离出来,苏州府属南直隶,南直隶的乡试考试在应天府(今南京)举行,这日,他与几个好友相约上街,在去往应天府参加乡试前,做最后一次笔墨纸砚等科举必须物品的采买准备工作。
几人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谈笑风生,他几人都是有才华的,几人谈到高兴处,笑声都传出街区很远。唐伯虎闭门一年,此时来到这繁华街市中,心中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几人进了一家砚台店,挑选了半个时辰,才人人喜笑颜开的各自选了一方满意砚台,他们拿着各自的砚台,谈笑着走出砚台店。
出了砚台店,唐伯虎正随着朋友一边走,一边端详自己手中砚台,突然,一个声音叫住了他。
“公子,算一卦吗?”
唐伯虎侧头看去,见是一个邋遢老道,举着一个“铁口直断”的算命幡,正满怀希冀地看着他。
几个好友听到这算命老头的话,也停了下来。
“不算。”唐伯虎摇摇头,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一向对这种事情敬而远之。
邋遢老道着急地道:“公子,算一卦吧,不准不要钱。”
“不算,我这几位朋友也许想算,要不你老人家问问他们。”唐伯虎说完,指指在周围看热闹的朋友。
几个朋友跃跃欲试,就要上去算一卦,哪知老道脸一板摇头道:“不行不行,今日老道我只剩一卦,这一卦只能给你算。”
几个朋友听了不禁叫闹起来,就要上去掀了这老道的摊子,老道却老神在在的持算命幡站着,眼睛睥睨着唐伯虎的几位好友,这几人闹腾一阵,看到老道的目光,竟然讪讪的偃旗息鼓了下来。
老道见唐伯虎这几个朋友不闹了,一狠心一咬牙,方才对着唐伯虎道:“公子,这样吧,今天这卦不要你钱,怎样?”
唐伯虎听老道这样讲,神秘一笑道:“你这老道,真是奇怪,这样的话,我只好……”
老道未待听完已经面露喜色。
“也不算!”唐伯虎说出了最后几个字,和好友们一起大笑起来。
老道的喜色僵在脸上,他缓了一会儿方才换上笑脸,对唐伯虎道:“几位公子可是要参加今年乡试?”
唐伯虎与好友几人神情一凛,其中一好友脸上带上恭敬,拱手说道:“道长果真不是凡人,竟然一下算中了我等要去参加乡试。”
老道却丝毫不居功,淡淡道:“这没什么,我是猜的。”
那好友神情一滞,一甩衣袖,哼一声扭过头不再正眼看这老道。
唐伯虎听这老道这样回答却兴趣上来。老道能猜到几人将要去参加乡试不难,乡试将近,他几人又是刚从砚台店出来,口中谈论的又满是时文,不是要去参加乡试难道去种田吗?
让唐伯虎感兴趣的是,老道敢直言自己是猜中的。
诸位看官须知,唐伯虎此人性情的确异于常人,他性情孤傲、清高,对凡俗之事兴趣不大,反而某些超出常理的人或事更能引起他的兴趣。
唐伯虎考虑片刻,一拱手道:“道长既然敢称‘铁口直断’,那今日就请道长为再下卜一卦吧。”
老道听唐伯虎这样说,喜上眉梢,他正了正身上道袍,装作仙风道骨的模样道:“那好吧……公子不知今日想算什么?怎么算?是测字、摸骨还是看手相。”
唐伯虎并没有想算什么,他只是觉得这老道有趣,才让他算一卦,听老道问起来,他未做思量便道:“刚才道长猜到我几人是要参加本次乡试的,那就请老人家给我算算本次乡试结果如何,嗯……怎么算……就测字吧……”
老道颔首,从挂摊上拿出纸笔道:“那就请公子在纸上写一个字吧。”
唐伯虎蹲下,提起笔,笔走龙蛇,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姓氏“唐”字。
老道俯身轻轻拿起唐伯虎所写“唐”字,仔细端详起来,这时候,唐伯虎与他几个好友都不再出声,静静等着老道看手中那幅字。
老道看了片刻,抬起头,对唐伯虎道:“观公子所写‘唐’字,‘厂’为乡试考院之墙垣,‘厂’内上‘書(书)’下‘口’,‘口’为腹之门,‘厂’上一点头角峥嵘,恭喜公子!公子腹有诗书,这次乡试考试院内,公子将会挥洒腹中之才华,夺得乡试之鳌头!”
老道说完,唐伯虎与好友短暂的安静对视后,一起齐齐大笑起来。
唐伯虎笑着说:“道长,你说我能考中我相信,但是你说我能得中解元,这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啊。我觉得道长算卦以后算得要含蓄一些,这么明显的奉承,不太好……”说完,又笑起来。
老道看着大笑的唐伯虎,眼中悲悯一闪而逝,他伸手从怀里掏出三个锦囊,对唐伯虎道:“公子颇有我道家根骨,你我相遇是缘,这里有三个锦囊,每个锦囊中有在下金玉良言几句,公子如果不信,接了老道这三个锦囊转过街角就可以丢弃,公子若是信,在合适的时候打开锦囊便是。这三个锦囊,希望能助公子度三次困厄。”
唐伯虎看着老道,只见老道此时眼神清明,面上也不见了那装出来的仙风道骨,唐伯虎聪明绝顶,心又少受世俗外物侵扰,所以对人心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感知,他能感觉到老道递给他这三个锦囊时心中的关怀与悲悯。
唐伯虎脸上也没了玩笑之色,郑重地接过老道手中的三个锦囊,问道:“那我遇到什么事能打开呢?”
老道说道:“任何事,只要公子想打开。”
唐伯虎又问道:“那何时可以打开呢?”
老道说道:“任何时候,只要公子觉得可以打开了。”
老道一边回复唐伯虎,一边收拾挂摊,回复完唐伯虎的两句问话,挂摊已经收拾好了。老道背上挂摊包袱,对唐伯虎道:“公子珍重,老道去了……”说完,挤进人群中不见了……
唐伯虎几个好友见这老道如此奇怪,不禁谈论了起来,几人后又想看老道赠给唐伯虎的三个锦囊,唐伯虎却已经将锦囊收入怀中,只说着以后再看,将此事敷衍了过去。
弘治十一年,唐伯虎二十九岁,赴应天府参加乡试,一举夺魁,从这开始,唐解元才名在南直隶传播开来。
乡试之后便是会试,唐伯虎要从南方往北方去,入京参加会试。
在出发之前,唐伯虎忽然感觉心绪不宁起来,他坐卧不安,作画、写字、读书,都不能缓解他内心这突如其来的焦虑,正当他无计可施之时,他突然想起了老道送他的三个锦囊。
自从他乡试得中解元,他就对这三个锦囊珍而重之,老道已不可寻,但老道赠送三个锦囊时说的话却声声入耳。
他走进卧室靠床的柜子边,打开柜子,拿出三个锦囊,挑出了绣着一朵黄花的那一个,他沉默片刻,终于解开了锦囊。
锦囊中有一个折叠的纸条,唐伯虎将纸条轻轻拿出,展开来,看着上面的字:
赤壁一朝起东风,淝水草木皆为兵。
若要解此苦困厄,只如道祖家中坐。
唐伯虎看着这纸上四句,心中思量,俗话说,天机不可泄露,这纸上前两句说了两次古代战争,一为曹操赤壁之战,一为前秦淝水之战,二战结局都以惨痛失败告终,曹操被一把火烧的丢盔弃甲,终其一生不能南顾,前秦被东晋谢安谢玄叔侄以少胜多,打的元气大伤。
这是在告诉我此次会试大凶吗?
唐伯虎又思量起后面两句,后面两句看起来是说要解此大凶,待在家中便可。
唐伯虎在房中坐下,从天亮到天黑,不知在思量着什么,终于,他站了起来。
他决定了,会试,还是要去,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
会试在京城举行,苏州与京城相隔几千里,唐伯虎要早早准备上路,当时南直隶江阴有一位举人徐经,与唐伯虎交好,于是二人约好一起同去京城。
也是唐伯虎命中该有此劫,这同行之人徐经入京赶考却不知低调为何物,带着好多仆从,到了京城,穿街过巷,呼朋唤友,好不快活。
俗话说,出门在外,财不露白。这徐经这么高调,终于引起了别人的嫉恨。会试三场,考完两场后,就有人举报这徐经与考官勾连,考试作弊。
诸位,科举是什么?科举是明朝的抡才大典,终明一朝,只要和科举舞弊沾边的,就没有好结果的。什么?你说你是冤枉的?就算皇帝相信,京城里参加会试的士子们信吗?为了维持科举考试的庄重威严,这个黄莲,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于是,作为倒霉蛋徐经的好友唐伯虎,自然也被牵连了。唐伯虎带着家人期盼信心昂扬而来,没想到最后得了这样一个狼狈结局。
功名是没了,唐伯虎还被贬到江浙做小吏,明朝的小吏地位卑贱,与科举正途出身的官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唐伯虎被逼着吃了这命运苦果,却也决不肯认输。
唐伯虎没有去赴江浙小吏的职,他回到苏州,功名之心寂灭了。
苦果吃到嘴里,到底有多苦,还是要吃的本人才知道。
功名这条路求而不得,唐伯虎只有将自己的心转向另一个方向。
他纵情山水,放荡形骸,修建桃花坞,日饮其中,写就《桃花庵歌》。他整日流连自然山水桃花之中,以排解心中烦忧。
如果生活继续这样下去,唐伯虎的生命中也许会少点波折。
唐伯虎虽然已经放弃了科举道路,但是他于诗画上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天赋,他的才名早就不限于南直隶一地了,连远在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都听过他的才名,多次派人往苏州来请唐伯虎到南昌辅佐自己。
正德九年,四十五岁的唐伯虎终于无法拒绝宁王邀请,他随身携带了老道赠与的剩余两个锦囊,去往了南昌。
南昌是宁王朱宸濠的就藩地,宁王朱宸濠是谁?就是将要在正德十四年起兵造反,被王阳明一举俘获,成就王阳明“圣人”之名的末代宁王了。
山雨欲来之前,毫末之间必有征兆。唐伯虎是个聪明人,一到宁王府,他就看出了宁王的造反之心。
唐伯虎心里明白,如果说科举被牵连还能留下性命,那任何一个大明子民和造反挂上勾都会十死无生,还会牵连家小。当然,除非你跟着造反的人是明成祖朱棣那样的豪杰,造反的对象是朱允炆那样的皇帝,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唐伯虎前后观察了宁王朱宸濠好一段时间,终于确确实实确定了,跟着宁王造反是没有活路的,必须尽早逃离这南昌。
没人知道这宁王朱宸濠什么时候会举起反旗,所以,唐伯虎必须马上离了这万劫不复之地。
唐伯虎这天应付了宁王一日,晚上回到房间,掏出了随身携带的两个锦囊,挑出了其中绣着两朵黄花的那个,他将另一个放回怀里,珍而重之的打开手里的这一个,一个纸条躺在锦囊里,唐伯虎轻轻展开,只见上面写:
鬼谷先生门下游,一日出世为名求。
可惜遇了庞涓事,佯为狂士方得休。
看到这几句谶语,唐伯虎呆住了,那句“一日出世为名求”在他脑中久久难以忘却,他知道这几句是写战国孙膑的,可是自己接受宁王所聘,心内未尝没有对功名利禄的求取之心,这也才有了此时困厄。
他勉强压下心中思绪,看着最后两句。传说当年庞涓残害了孙膑双腿后,孙膑是装疯卖傻才逃过一劫。
“佯为狂士方得休……”
唐伯虎心中默念几遍,终于,他也下定了决心。
从这天起,宁王府的清客们都发现了这位江南才子的不对劲,他经常胡言乱语,做事颠三倒四,并且这种情况随着时间日久还越来越严重,到了最后,正常人都看出来了,这唐伯虎怕不是疯了!
宁王最近也心烦,造反大事千丝万缕,一个不慎,就满盘皆输,这其中哪一件事不需要他宁王拍板?所以当宁王关心了两次唐伯虎的情况后,便再也不闻不问了,当家丁第三次和宁王汇报唐伯虎的病情的时候,宁王奇道:“这人还没送走吗?快快送走……”说完,他烦躁地挥挥手,让家丁退下了。
唐伯虎长舒一口气,他终于又回到苏州了。终于脱了那万分凶险的樊笼,回到了自己这桃花坞,自己的乐土……
经了宁王这事,唐伯虎对于世间功名利禄的追求之心完完全全消失了,他整日纵情山水桃林间,或写诗,或作画,或与好友相会。
他没有什么稳定收入,有时困顿了,就卖几幅画,卖几幅字,生活也勉强过下去了。
人的一生有多久?
嘉靖二年春天,唐伯虎五十四岁,他坐在桃花坞中盛开的桃树下,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
他手里拿着最后一个锦囊,心里想道,老道说过,锦囊何时何地都可以打开,看自己的身体,最后一个锦囊应该也用不到了,不如在今日这桃林中,就将这最后一个锦囊打开,看看老道送给自己最后的谶语是什么。
唐伯虎这时候抛却心中其他杂念,心里什么都不再想。
他这时候心中没有人生疑问,也没有遇到人生的难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唐伯虎心中没有问题,这最后一个锦囊里的纸条上又会写什么呢?
唐伯虎如呵护自己妻儿一般轻轻打开锦囊,他展开里面的纸条,看到上面写着: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唐伯虎看着纸条上这多年前自己就已经写就的熟悉诗句,又抬头看看自己周围盛开的桃花,此时桃花开得正艳,唐伯虎仰着头看着这世间少见美景,突然眼泪夺眶而出,止也止不住……
后记:唐伯虎一生坎坷,生命中深切的悲伤早在多年前多位亲人短时间内连续去世时就已经埋下了,如果他在以后的生命中一生顺遂还好,如果他一旦遭遇挫折,这深切的悲伤就会浮上心头。这深切的悲伤让唐伯虎活得并不开心,但也正是这深切的悲伤,成为了唐伯虎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源头,因为这深切的悲伤,我们才记得历史上曾就有一位悲情才子——唐伯虎。
PS:写这个故事挺耗费心力的,但是写完后我自己很喜欢,好了,大家看完觉得不错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关注!下个故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