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与反内耗

    “内耗”是近几年互联网上热度很高的一个名词,用来形容人们因一些人事而产生的纠结心理。它的危害涉及身心两方面,一是让人心理不平静,二是导致行动迟缓甚至停滞不前。这个词虽然是近几年才出现,但不代表这个现象现在才出现。例如,很久以前,人们喜欢用“多愁善感”“敏感多思”等词来形容人们内心复杂的情况,岂是就是内耗。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各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例如,文革时期“妇女能顶半边天”深入人心,而如今“大女主”“女强人”则是当下标榜独立女性的时髦词汇。几十年改革开放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各种西方思潮涌入,这些都在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建国到如今,也仅仅经历三代,国家社会发展的时间过于短暂。以至于在那各式各样的外来新思潮与根植于中国人血液中的旧的传统观念博弈的过程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新一旧、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于是很多人普遍陷入了迷思,继而面临着现实与传统矛盾冲突带来的精神撕裂的痛苦。这便是人们纠结,内耗,甚至抑郁狂躁,甚至精分的根本原因。

      内耗虽容易和某些性格产生深厚的联系。例如个性软弱良善、多愁善感的人更容易产生内耗。但内耗并不能完全用于形容人的个性,因为它可能会产生于任何人,且它的发生是不论何时,不论何处的。例如一个现代的性格爽朗外向、行事干练的领导干部,也会因为婆媳矛盾或亲子关系而时常感到心力交瘁。而多愁善感者如林黛玉,也能在诸多场合,凭借巧思和明辨,成功“转危为安”,避免内耗。无数的事实说明,内耗的产生与个性关系不大,而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有着莫大的关系。

      简单来说,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思维的方向,而认知高度则决定了思维的高度。解决问题型和成长型思维很多时候注重引导人们更多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反思一段经历带来的收获,从而更有利于人们避免内耗;而高认知,则有助于人们自动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减少了内耗的产生。例如,当你的一位亲人丢掉了一件看似破旧但你却非常喜欢的睡衣,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感到生气和不被尊重。因为自己的物品未经允许而被擅自处理掉。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位家人的行为确实过分,发动一场语言攻击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似乎情有可原。但结果很可能是,用言语指责家人的失误既伤害了家人的心,又增加了自己日后产生内疚感的风险,也就是内耗。 而解决问题和成长型思维则会引导人们类似如此思考:东西已经丢了,再去责怪已经毫无意义,反而会徒增矛盾。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也无法弥补,那不如任其发生。思维走向至多到“然后想想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为止。如此,内耗减少,皆大欢喜。

      总而言之,在我们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社会文化发展滞后的当下,人们的内耗是普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避免的。个体想要做到“反内耗”,便只有秉持解决问题型和成长型思维,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在一件又一件小事中去摸索和践行减少内耗的方法。如此一来,便能逐渐做到内心的自洽和外在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淡然地应对人生的每次危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196篇简书更文 你是不是也经常会这样? 对于一件事情,纠结、拧巴,常常陷入一种矛盾挣扎的情绪中,几天都想不通。...
    莎莎功夫茶阅读 369评论 0 5
  • 主讲人:James Chen 陈致宇 时间:2019年6月17日--7月8日 课程题目:21天管理训练营 DAY ...
    无00阅读 6,331评论 1 12
  • 零、防御机制 1)压抑弗洛伊德把压抑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基石”,压抑是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
    虚生zhou阅读 2,953评论 0 0
  • 【妈妈成长营Tips 1】最近和Tom建立了睡前亲子5分钟,刚实行两天,我基本上知道了他的女朋友男朋友,班上谁调皮...
    想写诗的妈妈阅读 1,312评论 0 5
  • 身弱的人,本身自我意志相对较弱,比较随和,不太坚持已见,即使坚持,也不会与人正面抗衡,通常善于配合别人。适合团队协...
    生如夏花R阅读 4,085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