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我重新翻开了这本《清单人生》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温暖又治愈的外国文学作品,读罢让人有一种“出走”的勇气,随后我断断续续地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这本书的邂逅纯属偶然,当初只因我要购买的另一本书与它同名,却因此喜欢上了书中的主人公。
《清单人生》以从没有走出过家门的布里特-玛丽为主角,讲述了她在遭遇命运捉弄后,第一次离开家寻找自己人生的故事,她代表的是一种重生、一种勇气、一种蜕变。
本书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这位被称之为瑞典“死宅、社恐、追剧壮汉”,笔下的人物虽然各有缺点,甚至有时让人讨厌,但正是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角色,不知不觉间就抓住了你的心。他们让我们看到,即便生活支离破碎,也依然有值得追寻的美好。
布里特-玛丽,一位60岁的女性,因丈夫出轨而被迫离家,踏上了求职之路。四十年来,她习惯于为他人而活,悉心照料丈夫与继子;她的世界井然有序,物品摆放必须遵循既定规则,如“叉子、刀子、勺子”的顺序;桌面一尘不染,小苏打是她的清洁法宝,菲克斯窗户清洁剂是她的擦窗首选;她喜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畏惧旅行,但从不错过18:00分的晚餐时间,清单成了她生活的导航。她从不评判任何人,也不说三道四,热衷填字游戏,认为“正常的生活才是体面的生活”。
然而,这份“正常”与“体面”之下,隐藏的是她对改变的恐惧与对未知的抗拒。
当就业办的女孩问及她求职的缘由时,她坦言:“我不想死的时候无人知晓。”在经济萧条、工作难寻的背景下,她凭借着“固执”与“坚持”,以及对就业办女孩的“死缠烂打”,终于在博格一个濒临关闭的娱乐中心找到了一份管理员的工作。这里地处偏远,薪资微薄,就业办女孩甚至劝她不如领取失业金。
尽管只是一份为期三周的临时工作,但却不能阻挡布里特-玛丽重启人生的决心。
在博格,她面对的是一个全镇人都想逃离的地方,一群野孩子、小混混、酒鬼,以及脏乱差的环境。但她勇敢地迈出了步伐,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她学会了使用手机(这是她丈夫五年前买给她的),第一次体验到了组装宜家桌椅的乐趣;原本不喜欢足球的她,竟成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60岁的她从未敢涉足爱情,却意外收获了警官斯文的倾慕,他费尽心思地为她制作小礼物;一直使用铅笔的她开始尝试墨水笔;第一次以自我为中心发言,第一次大声吆喝,第一次体会到了交友的乐趣,第一次给自己的车加油……
在博格,布里特-玛丽与这里的人们相互影响着,彼此改变。她带领足球队员们参加了镇上的比赛,虽然前两场惨败,但最后一场虽仅以2:2战平,却足以让博格人兴奋不已。原本打算离开的人们也因此留了下来,这个地方重新焕发了生机。他们将对足球的热爱转化为生活的动力。
布里特-玛丽也在博格找到了全新的自我,找回了那种久违的被需要的感觉。在这里,她经历了无数的第一次,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超越。
童年的她缺乏关爱,被父母忽视,只因姐姐比自己优秀却不幸遭遇车祸离世,而备受父母责备:“为什么死去的是你姐姐,而不是你?”同样爱慕姐姐的男孩将爱转移到她身上,却从未真正喜欢过她;她的丈夫肯特与她结婚也只是因为与兄弟争夺死去的姐姐失败后的退而求其次。她一直处于姐姐死亡的阴影中,被丈夫精心编织的甜蜜幻觉所蒙蔽,成为了最有利用价值的保姆。
布里特-玛丽一生都被束缚在“清单”之中,她讨好姐姐、父母、丈夫以及继子,放弃生育自己的孩子,被困于厨房与客厅之间,日复一日地购买苏打粉、打扫卫生……
在博格的短暂时光里,她走出了童年的阴影,学会了“独立”,经历了从“古怪”到“勇敢”的蜕变。她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周围的人。
布里特-玛丽的故事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对自我设限的共鸣。我们或许都曾像她那样,不经意间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心灵的牢笼,害怕改变,害怕未知,习惯了安于现状的温暖与熟悉,仿佛那就是生活的全部定义。然而,布里特-玛丽的每一次勇敢尝试与不懈挑战,都在提醒着我们:去拥抱变化、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年龄,不过是一个数字,相反,它应是岁月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被自我设定的边界所束缚,更不应让岁月的数字成为阻碍梦想的枷锁。
无论何时何地,人生永远有重新启程的勇气与美好。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力量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