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
感恩教育,一直以来是我们坚持在做的事。
举办亲子感恩活动,不定期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虽然不知道这些活动到底能否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但是我认为多多少少会对他们有所触动。这也是我坚持做这些的一个原因。
那到底怎样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才是比较有效的呢?
作为家长,你可以这样做:
1、说“谢谢”。
说“谢谢”是最基本的方法。孩子会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真心地表达自己的感谢,当然,对待我们的家人时也要说“谢谢”,尤其当你对孩子说话的时候,记得要说“请”和“谢谢”。孩子对你表现出友善和关心的时候,要记得说:“谢谢你的关心。”
同时,也要在生活中提醒孩子。当别人给我们让座时,当别人帮我们拿东西时,都要教给孩子说“谢谢”。
2、做家务。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动作慢,或者担心孩子把事情搞砸,所以家务一向包揽。据有关调查显示,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当他对这个家有付出、有责任感的时候,爱和感恩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3、在日常谈话中表达感激之情。
“妈妈今天做的菜真好吃,妈妈辛苦了!”
“今天的雪花真漂亮,大自然好神奇!”
“你认真听了我的话,我很高兴。”
“谢谢爸爸送的生日礼物,我好幸福啊~”
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你会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自然而然感到幸福。
4、写感谢卡。
如果有些话无法直接对孩子说,就写一张感谢卡吧。这不仅是一种表达,也会成为一种纪念。也可以制定一个家庭感恩日,和孩子们一起,把当天发生的好事情说一遍。比如在饭桌上,或者在临睡之前,互相分享让彼此感动、感恩的时刻并写感恩卡。相信孩子回复给你的定会出乎你的意料。
5、参与爱心项目,学会慷慨与分享。
献爱心不是单纯的捐款,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去帮助人。我们要去寻找一些孩子能够亲身参与的帮助他人的事情,比如去临终关怀医院、去流浪宠物中心,或者只是给生病的邻居做一些饼干。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和孩子谈一谈,帮助别人是源自于爱,以及给被帮助人带来的感受。
另外,可以冬天收集旧衣服、玩具和书,捐给有需要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糖果也十分重要。
6、有耐心。
我们不能期望孩子一夜之间就学会感恩。感恩之心,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当孩子们感到他人的善行时,就想到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作为老师,你可以这样做:
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1、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爱的力量,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学生。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等等,一些礼貌用语。因为孩子天性模仿力极强,当我们对孩子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恩之心时,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2、指导家长同样也要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我们在与同事,邻居和他人的交往中,要热情诚恳,能积极帮助他人的困难,另一方面对待孩子以及孩子的朋友,要关心和尊重,让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为人处事的经验。想必大家都看过这样一段广告:一个妈妈端着盆说:“妈,来我帮你洗脚”。当妈妈帮老人洗完脚转过身时,儿子也端着盆过来,并且也说:“妈妈,来我帮你洗脚”。然后妈妈欣慰的笑了。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啊!这就是榜样的作用。你看那么小的幼儿看到妈妈给外婆洗脚,那个小朋友也模仿妈妈给自己的妈妈洗脚。所以大人给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3、还要把学生放在集体之“中”,而不要在之“上”或之“外”。
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学生接触的集体,不但要使孩子体会到这个集体中会得到其他人的关心、体贴、爱护,而且也要教育应该关心爱护别人。
当孩子能够自己做一些事情时,就让其为老人搬凳子,帮我们拿书本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开始时孩子想像的范围狭小,不知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大人要及时提醒他们。例如,遇到盲人探路,可让孩子去领一领;别人掉了东西可以帮忙拣起来,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就会逐步形成学生同情,体贴他人的良好品质。
4、教给学生助人为乐的技能和简单的安慰语。
有时当孩子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自然而然就会有同情的心,但不知道该怎么去帮助别人、安慰别人,因此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成人的经验和技能也是很重要的细节。例如,当有人摔倒时,马上过去扶起他,给他揉揉,并且问问他疼不疼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教他们说一些安慰的语句,如“没事的,一会儿就好了”,“别哭了,好孩子要坚强”,“我帮你拿椅子”,“没事了,你以后走路要小心一点”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活动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老师、同伴、以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老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用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老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关心以及回报别人。
3、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学生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
比如,开展“我做小白兔的爸爸妈妈”的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喂养刚出生的小白兔,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是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和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心周围的世界。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这是现行教育对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我们有义务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感激别人。
三、加强家校联系,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1、学校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学会了很多,这种影响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对孩子感恩品德的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他们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应该加强家园联系,使家庭成为孩子感恩教育的沃土。
2、同情和关心他人是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关系到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情感专家的研究结论是: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他们就会消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是多么重要。
我们今晚活动的蛋糕,还不错吧?ヾ(´∇`)ノ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