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出门上班前,宝宝死死抱住妈妈不放手,哭得声嘶力竭,家人想尽办法用力把宝宝好不容易拉开,妈妈逃也似的赶快出门。出门后也不放心,心疼、自责,难受得只想哭。
很荣幸,我也进入了这样“生离死别”一般的宝宝分离焦虑期。尽管我早就对分离焦虑有所了解,但当它真的具体、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被折磨得百爪挠心。
我的宝宝还有一个月才到两岁。但她从一岁半开始,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分离焦虑的相关症状。我很自信当时处理的很好,乐观地以为她能顺利度过两岁的分离焦虑期,也就是不会出现大哭大闹的情况,然而事实是我太乐观了。
快到两岁的时候,宝宝突然表现得非常非常之粘我。只要我到家,她几乎都要我陪。陪看书、陪玩具、陪讲故事、陪出门玩耍,还总是要我抱着,整个人粘在身上。我几乎没法安心做任何自己的事。
早上起床的时候,她跟我几乎同一时间醒来。除非我提前半个小时以上就起,或者她前一天晚上睡得比较晚、玩得比较累,才会在我正常起来之后十几分钟才会醒。现在她醒来之后不再第一时间去找玩具或故事书,而是就躺在枕头上,一直跟我说“妈妈睡觉”、“妈妈躺下”、“妈妈,宝宝要奶奶觉觉”。如果我起身,哪怕只是坐起来,她也会很担心,开始用哭腔不停喊妈妈妈妈。我叠被子,她不让;我开窗帘,她不让;甚至我坐到床尾,跟她拉开一点点距离,她也不让。我下床去穿衣服,她的哭腔就很明显了,高高的举起双手,整个身子往前探,大声喊着“妈妈抱,妈妈抱”。我不忍心就坐到床边,她很快扑过来,扒开我的手,一屁股坐到我的腿上,双手双腿紧紧抱住我的腰,整个人贴在我身上。
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就开始焦虑,生怕宝宝在我出门洗漱的时候大哭大喊大闹。孩子的哭声是很容易引起邻居的投诉的。我很理解爸爸的心情。
有一天早上,这样的情景再次出现,爸爸焦虑得赶快抱住宝宝。他要履行作为丈夫的责任,支持他的另一半能顺利地出门上班。然而,被爸爸抱起的那一秒钟,宝宝的哭腔转为了放声大哭,眼泪刷刷刷地往下掉。小小的身体在爸爸肩头挣扎,眼睛死死盯着妈妈的方向,努力伸出小手,撕心裂肺地大喊“妈妈,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
我当然知道爸爸的意思,但是又不忍心让宝宝哭得那么惨。心疼地跟爸爸说:“你放下她吧,我来安抚她!”爸爸被哭声弄得有点着急,“你走吧,没事儿的!她哭一会儿就好了!”
其实我很不认同他的观点,但这个时候的争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已经快迟到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抚好宝宝。另外,根据之前的经验,我家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转移。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个玩具,都能引发她的兴趣,继而注意力转移。这也是我自信她能顺利度过分离焦虑的最大原因。于是我没有阻止,任由爸爸把宝宝抱出了房间,抱到了客厅,抱到了家人房间。
可那天我在洗漱的时候明显听到宝宝的哭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家人和爸爸使劲浑身解数,跟她说话、给她玩具、让她看喜欢的窗外的飞鸟、逗她开心,都没有用。宝宝一直在哭,甚至在我走之前还一直在哭。我真的是难受极了。出了家门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不断反思自己这段时间是不是忽视了宝宝的陪伴。
那天之后,我就知道分离焦虑是一个非常值得我重视的问题。
宝宝即将到两岁的时候,她的记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她能够比较长久的记住某些东西,二是她的联想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她能清楚地分辨周末和平时妈妈状态的区别,能知道妈妈早上说去卫生间和晚上说去卫生间可能的区别。周末的早上我是不会那么着急起床的,也不会起来后就换好衣服。早上我说去卫生间很可能就不回来了,而晚上不会。她很好地把我起床换衣服跟我即将长时间离开她这个事实很好地联想在了一起。所以在我睁开眼坐起来的那一刻,她的焦虑、害怕已经开始了。这是宝宝的进步,也是分离焦虑的根源。
那么,要怎么应对分离焦虑呢?
应对分离焦虑,就要从宝宝的注意力下手,目的是要缓解宝宝因为妈妈长时间不在身边产生的恐惧和害怕感,要让她觉得这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至少是以轻松愉快的状态来面对妈妈即将离开的事实。
我非常认同很多专家推崇的注意力转移法,也是注意力转移法的深度实践者。于是早上起床之后,这里说的“起床”,是指我和宝宝同时在床上睁开眼睛,头还没有离开枕头的时候。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笑着跟宝宝大声打招呼,笑着讲前一天晚上我们讲过的故事,念过的古诗,唱我们一起听过的英文歌等等。动作夸张,笑容很大。这时候宝宝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的愉悦。她的大脑会跟着你的讲述去回忆她之前学过的东西。看到你的笑脸,她也会不自觉地笑起来。要知道熟悉的东西以一种新的方式再现,是非常容易唤起宝宝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
当然,我也尝试过拿非常具体的东西给她看,比如她的毛绒小猴子、小兔子娃娃或者她的故事书。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是很好。前面几次这样做的时候,宝宝会对这些玩具有一定的兴趣,但不会持续很久。宝宝总会不自觉地关注妈妈在干嘛,而玩玩具是她一个人参与的事,所以注意力不会集中很久。后面再给宝宝玩具的时候,她已经完全不理了。其实,即便是平时,我在跟宝宝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也要时不时变换一下玩法,或找一个新的玩法,才能够保持宝宝对这个玩具的长久兴趣。
所以我选择了通过讲故事、唱歌、念古诗的方式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抽象的东西可以让宝宝的大脑主动参与到构建画面和思考的过程中去。结果就是她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掉——从马上要到来的妈妈去上班的痛苦中,转移到故事或儿歌带来的无限乐趣之中。
宝宝沉浸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之后,给她一本可以操作的工具书或者发声书,她就会全心投入,而且主动把这种愉悦的状态延长。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悄悄转身去穿衣、去洗漱。由家人带她接着去看发声书,或者其他她喜欢的事。而我也可以顺利地出门上班,大家都不用身心俱疲。如果被发现了也没关系,宝宝高兴的时候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妈妈离开的事实的,毕竟她知道妈妈会回来的。
当然,我听过很多这种批评妈妈不做声就出门去上班的做法,鼓励妈妈出门前跟孩子说清楚自己去上班,晚上还会回来之类的话。目的是让孩子养成习惯,减少分离焦虑。
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尝试过这样做,但往往失败。原因是孩子一哭闹我就不忍心。第一次当妈实在很容易心软。看到孩子嘴里念叨着“爸爸妈妈去上班,宝宝在家玩”,但是泪眼婆婆嘴角一撇马上就要哭出来的样子,我实在太难受。孩子很难理解妈妈去上班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妈妈离开她很难过。即便她理解了妈妈去上班是要离开一段时间的意思,但知道并不能缓解这种难过。亲眼看着妈妈离开对宝宝来说是最大的痛苦。所以后来我果断放弃了这个做法。
我之所以现在放弃采用直接告诉的办法,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方式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而且是需要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那么,对于没有一开始就做到的妈妈,比如我,后面应该怎么办呢?实践之后我认为这个注意力转移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案。先让宝宝处于一个愉快的安全的心境之中,或通过玩具,或通过儿歌故事,或通过舞蹈等宝宝熟悉且喜欢的事物。身心愉悦之时宝宝对周围事物的判断不会非常悲观。这个时候妈妈悄然离开,等他发觉也只会失落的看一下门,或者根本不会发觉,而不会像之前那样大哭大闹。当然,如果妈妈不是悄然退出,而且被宝宝察觉到了你的偷偷离开,那他的恐惧感就会陡然剧增,放声大哭是在所难免的。
宝宝痛哭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宝宝强行拉开,强行与妈妈分离。当小小的身体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强行捆绑,被迫与妈妈分开,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会无比的恐惧,无比的惊慌,认为妈妈不是去上班,而是要永远的抛弃他!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心理伤害!所以我非常反对爸爸那种直接强行强硬的把孩子拉开的做法。
如果你也在经历两岁孩子的分离焦虑,不妨尝试一下我说的注意力转移法:先让孩子处于一个非常愉悦的环境之中,再悄然退出孩子的生活,或学会跟孩子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