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阅读《运动改造大脑》及《跑步圣经》这两本书之前,我一直是一个不爱运动的人,上楼梯最多到4层楼时就已经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弱不禁风的,其实这就是精力不足的表现之一。在阅读《运动改造大脑》时,我很兴奋,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能感觉到心跳的加快。因为有了理论支撑和科学训练的方法,大脑里就有一个声音呼喊着我,让我去试试看,验证一下这两人说的是否有效。经过这些天的间断训练,我发现慢跑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有挑战,但是收获更多,身体活力也充足起来,如果按投资回报这个角度来看,慢跑确实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
慢跑后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整个大脑有放松和愉悦之感,没有压力,就像体验了小溪在山中静静流淌时发出有韵律的声音的那种愉悦感,这30分钟的运动量几乎能使我的精力持续高水平输出到下午5点左右,同时我也结合了另一本书《终身学习》里提到的“少食多餐”的理念,补充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包括坚果、水果以及水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让我有了一个管理精力的初步方法。随着一步步走向自律,一切都在变得不可思议,惊喜不断!
为什么慢跑的人那么少?
原因太多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认知不足和懒惰。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内在动机和驱动力来源于恐惧和害怕身体出问题。长时间的坐姿导致我的腰椎开始出现疼痛,这种感受让我有了一些警惕~我害怕得腰间盘突出,出于生存的本能,我决定要做出一些改变。对于这个病,我有一点儿初步认识。几年前和一位老同事共事过。他就是腰间盘突出的代表,这种病在下雨天的时候尤其厉害,我能看到这种疼痛发作时他痛苦的表情和听到急促的呼吸。正是大脑储存了关于这个病的图像记忆,也因为恐惧,激发了我要做出改变的动力。
我们知道,大脑是懒惰的,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大脑系统的运作模式。其中,系统1是自动驾驶运行的,这种方式不需要大量的能量,平时我们的大脑几乎就是在系统1的运作下工作的,这种方式具有惯性,让人产生惰性,让人很难放弃能即时获得的满足感。系统2则不同,大脑在思考复杂事情时,调用的就是系统2,这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平时,我们能调用系统2的机会相对是比较少的,因为系统1早已自动做出处理。
举个例子来说,发生矛盾时,你的情绪肯定是先于话语出现的,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没有感觉到它早已存在,直到你被某些话语或行为刺痛而爆发时才自知。情绪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这是系统1的杰作),但是,语言是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或许有人会说:“有的人说话不经大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你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就不会混淆了。这种人是感知能力弱,说白了就是缺乏同理心。这和刚才我说的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大脑固有的思维模式,再深入一点,和他/她的原生家庭教育以及个人经历阅历有很大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大脑本身是懒惰的。不过,大脑在处理应激方面,极大的可能会调用系统2来处理,此时大脑能够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能激发我们生存本能的事情,就会使我们的大脑能调用系统2去理性处理。
可见,只要能激发我们的生存本能,我能就有足够的内在动机和驱动力去改变。
实际上能激发我们生存本能的时候并不多。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实在太好了,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找各种各样的事情来满足自己。我们不需要为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为不会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候,忍饥挨饿。食物的丰富以及多样的味道,让我们填满了自己的胃而不知足。智能化的手机,让我们在指数级中的信息中不能自拔。手机游戏、短视频,不断地填补我们空虚的精神的同时,也让我们渐渐地失去了专注的能力。另外,长时间不运动以及作息不规律,让我们的小肚腩一点一点地凸起来。实际上,我们早已陷入了亚健康的生活状态中,直到身体发出危险信号,比如“三高”,危险到我们的生存时,我们才有可能想起来,如果能早点注意到身体本身的节律并适量运动,就不会这样了。怎么办呢?
要解决运动的难题,我认为要先改变对于运动的认知。我认为,我们的认知水平取决于我们的眼界和格局。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会给我灌输这样的观念~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陌生人敲门不要开门,开门后你会被陌生人拐走。于是,出于害怕,作为听话的孩子,我们照做了。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陌生人是危险的。我们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若有陌生人靠近。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会激活海马体,找到上面中描述的那段记忆,于是做出的反应是“警觉地盯着或者逃避陌生人的眼神”。又如,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去跑步。但是很意外,跑步的过程中,脚扭伤了。或者心脏跳动加速的感觉让你觉得很难受,或者跑步时出现腹痛的感觉让你认为自己身体太弱了。于是,你放弃了。你可能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不适合跑步,太难了。从此以后,你可能会尽量避免跑步,因为这个经历是一个糟糕的记忆。清除这段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脑重新建立链接,用新的记忆代替不好的记忆。因此,我们对于运动要重新全面地解读。我们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因此,要全面的解读运动就要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由于个人三观不同,我们的阅历和经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理解水平有可能参差不齐。就单个个体来说,我们的大脑认知水平几乎是很有限的。认知水平要得到提升,我觉得要有个成长型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才行。因为,眼界决定了你的广度,格局决定的是深度。
话说回来,之所以我们不运动,不在于我们的个人时间太少了,而在于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无法分清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四个象限内的事情。在时间分配上就变得很顾此失彼。如果在其他方面的事情花的时间过多,运动自然也就变成了一件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无需关注。认知水平,我的理解是由思维模式决定的。提高认知水平在于转变思维方式,运用批判式的思维(针对的是自己),成长型的心态来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是否具有长期的价值。因为身在山顶时才能“一览众山小”。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谈到了自律,要坚持自律得要记住这几个原则:延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如果我们能专注于延迟满足感的事情,比如慢跑,承担起为我们的身体负责的责任,并在个人机体事实的情况下进行渐进式的训练,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也就具备了自律。当自律成为习惯,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是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