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杜甫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从杜甫一生中不同阶段所写下的诗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杜甫的变化。
杜甫依然在读书和漫游的时候,也就是三十五岁之前,他的状态就可以从他当时写的《壮游》和《望岳》这两首诗中就可以看出。
在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
尤其是在《壮游》这首诗中有一句“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就足以概括杜甫35岁之前的状态之前,他认为自己是天才,认为自己很有才。在考试中,即使落榜也认为无所谓,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天才总会有人会采用的。
而杜甫也是有偶像的,在小时候他受到家庭的影响,偶像分别是杜玉和杜审言,这都是他得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杜审言更是杜甫的爷爷杜禹哲是三国时的打架,而杜玉泽想文庙和武庙都有说明他文武双全非常的成功。他也很崇拜李白,他也认为,李白非常的厉害,所以写了很多诗和李白,当李白受到危险的时候,他也很为李白担心。
终于在壮游之后回到长安,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是,当杜甫终于来到了长安,并且进入朝廷当官之后,才发现现实世界和他想得并不一样,他无法在朝廷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为朝廷做出用处,没有人会听他的,他起不到任何作用。当时的情况我们可以从杜甫写的一首诗中看出。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政治理想目标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最终杜甫却是“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并没有在朝廷中起到任何作用,所以杜甫非常的失望。尤其是在这一段时间中,因为杜甫无法得到官职,无法为朝廷做出贡献。他甚至在一段时间中只能靠卖药为生到后来连卖药都支撑不起自己的家庭了,于是他把家人送去一个地方一次让他们活下去而自己的继续留在长安。
而接下来大唐就发生了安史之乱而杜甫的因为在场做官而被困长安,而在这期间,他也写下了很多诗,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当时的状态。例如:《春望》、《悲陈陶》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春望》
从这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并不是仅仅为自己的家人和生活担心,而是在担心整个国家和所有的百姓。也就是杜甫在忧国忧民。但是这个时候杜甫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以后还会有机会能让自己实现,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着。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希望所以后来他在一次机会中逃出去去找唐肃宗。希望能够再一次的官职为国家做出贡献。
当唐肃宗终于见到杜甫之后,他很是感动,所以很快就给他封了一个官。虽然这个官和以前的官职一样,并不是很大。但是杜甫可以整天跟在皇帝身边和他提建议。只是杜甫并不适应官场生活,他非常激动地向皇帝提出的建议都被拒绝,最后导致唐肃宗生气,直接给他派去另一个地方做参军。可以说是这个时候杜甫的心已经开始慢慢地转变了,他好像已经发现自己不那么适应官场了。
在杜甫称为参军之后,因为闲来无事他便回了一趟老家。
而在路途中他见证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的悲惨,也写下了诗歌能让我们见证到当时悲惨的场景。当时因为大唐的征兵底层的老百姓们已经无法生活了。壮丁都被拉去当兵,家里的田地因为无人耕种开始荒废起来,而其他人也只能四处流浪,艰难的生存。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但是回到家后才发现自己的家已经不复存在了。于是从这个时候杜甫的心中开始转变了,他在回到家之后见到自己家中一无所有,已经成了废墟后,他已经不想再做官了。
在这之后,因为爆发大饥荒,他和他的家人一开始四处流浪。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这首诗中看出杜甫当时状态,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多的状态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依然在为家国而忧依然在忧国忧民啊,这个时候杜甫的选择已经和家风是风禀赋没有关系了,一切都是因为他的选择而造成。
而在这之后,杜甫虽然有一段时间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满足,但从今以后他的精神层面就没有得到过满足。一直在漂泊中度过,无依无靠,而杜甫之所以如此悲惨,就是因为它将国家的事情天下的事情百姓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过得很悲惨,所以杜甫自己很伤心。所以杜甫不仅是忧自己,这只是“小忧”。更多的是忧天下,这就是他的“大忧”。
我认为一共三个原因一是家风和世风,三就是他自己的禀赋,再加上杜甫的自己的选择成就了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