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所述,齐国 “六卿” 之中排名第一的 “天子之二守臣” 之一的高厚与排名第四、但是拥有实权的崔杼在定位上面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人在齐灵公在位期间有《经》、《传》记载的出场情况:
如表,高、崔两家的活动变化,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从对立面观察齐、鲁间冲突的视角。在齐灵公早年,国、高地位仍然是非常尊崇的。但由于 “庆克之乱” 以及灵公母声孟子之谮,导致年轻的灵公陆续驱逐高无丕,杀死国佐,刖鲍牵,迫使王湫流亡。这样六卿中除了宗伯以外主要的四卿都被削弱。
国、高、鲍、王被削弱后格局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弱代国佐,高厚代高弱,但是顺序按照被立的时间调整为高厚、国弱。由于与公室的这次冲突,齐灵公决定将主要权力向非世卿的公族和异姓倾斜,以平衡权力分配,这样 “三官” 的权力开始弱于崔、晏、庆 “三宰”,尽管形式上国、高、宗仍然排在最前:
这一变化之下,齐国主要的军事行动都由崔、晏、庆三家直接负责指挥,而高厚主要作为名义上的上卿参与一些重要的诸侯会盟活动,譬如邢丘之会、钟离之会和湨梁之会等。按照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器 “庚壶” 铭文所述:
……齐三军围莱,崔子执鼓,庚入门之,执者献于灵公之所……
也即齐师灭莱之役(前567)中三军尽出,但是具体负责战场指挥的仍然是崔杼。同时也不可否认,从宗法意义上讲,齐国国人的基本人口结构仍然是公、国、高三家均分。因此在 “定莱田” 向整个贵族阶层分配利益的时候,仍然名义上由高厚主导,所以《传》文写作:
……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左传.襄公六年)
同样,考虑到利用宗族动员的需求,当齐师需要动员一军的时候,通常由崔、庆等公族佐齐侯出战。当需要动员一军以上的时候,就不得不把高、国两家象征性的统帅也搬出来,除了灭莱之役外还譬如:
……齐人以其未得志于我故,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左传.襄公十七年)
也即桃邑之地更接近 “汶阳之田”,而防邑更接近鲁国东北部与杞国交界的地带。当齐师入侵之时需要兵分两路,也即需要同时动员齐侯所帅之中军,以及高厚所帅之上军:
如表,代表公室的宗伯和负责军事指挥相当于司马的崔杼以中军奉齐侯外,另一路人马当为高厚、晏弱统帅的上军,而国弱、庆封统帅的下军当留守齐国。
综上,齐国这一阶段有两套体系同时运作,一套是基于宗法和基本人口的世卿体系,而另一套则基于崔、晏、庆等掌握实权的家族构成。从积极的一面看来,此模式避免了了世卿制导致执政者平庸而竞争力不足的缺点。但这两大体系能够配合运作是基于齐灵公具备较强的掌控能力这一前提之上,一旦齐灵公即将去世,权力面临交接和重新洗牌,那么这套体系就突然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