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在得到了周灵王“赐命”的鼓励后,齐灵公决心不再理会晋国为了挽救诸侯同盟的努力而直接入侵鲁国。
1、鲁襄公十六年(前557)春季齐师入侵
襄公十六年夏季齐师侵鲁的背景就是晋庄平公即位而召开的“湨梁之会”,鲁侯还没从会上返回,北境就遭到了入侵:
……齐侯伐我北鄙……夏,公至自会……(春秋.襄公十六年)
由于齐上卿高厚事先知道此计划,因此拒绝与诸侯大夫结盟而中途逃归。伐鲁工作则由齐侯直接参与指挥。相应的,由于上一年末鲁国中军在驱逐入侵北境的齐师之后,已经接着就南下参与过阻击邾人入侵,所以此次抵御齐师入侵的当轮到季孙统帅的右军。
由于齐灵公此次入侵的目的仅在于摸底,所以没有爆发大战就撤兵了。不过由于同时晋国正忙于率领诸侯联军伐许、楚,所以并没有力量来对齐国侵鲁做出反应,于是齐灵公被一种“晋国无暇东顾”的假象所迷惑而决定再度出兵。
2、鲁襄公十六年(前557)秋齐师再度围成邑
诸侯联军尽管在伐许之役中优势明显,但是并没能将其降服,也只击败了楚国的一支偏师,因此齐国似乎认为继续侵鲁的问题不大:
……秋,齐侯围成,孟孺子速徼之。齐侯曰:“是好勇,去之以为之名。”速遂塞海陉而还……(左传.襄公十六年)
此为齐侯继上一年围成邑之后再次将其作为攻击对象,看来该地确实位置险要,挡住了齐师进一步深入鲁境的道路。不过由于鲁国事先以右、左两军为成邑增建了规模更为宏大的外郭也即“郛”,使得齐师急切之下难以将其攻克。
由于当年春天季孙已经帅右军对齐师入侵做出了反应,而整个夏季叔孙豹、叔老又帅左军随诸侯伐许、楚,因此此时只有再次派出中军北上成邑迎战。中军真正的统帅大司徒仲孙蔑此时已经年迈或者因疾病而无法亲自出战,因此其继承人孺子速(孟庄子)代理救援,并以其勇敢的作战风格赢得了齐灵公的赞赏。
不过孟庄子的激进风格与持重、老练的中军佐臧孙纥应该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仲孙蔑不能直接掌控军事的这个阶段,代理中军将的孺子速与真正的中军佐臧孙纥之间极有可能产生了不少矛盾,这也就是后来所谓“孟孙恶臧孙”的由来。
3、齐灵公两次伐鲁背后的奥妙
这一年(前557)齐国两度从入侵鲁之“北鄙”,并没有取得像样的战绩。结合此前襄公十五年(前558)齐师围成邑以及下一年(前556)齐师分别围攻桃、防,这种置晋师于不顾、反复袭扰鲁国背后的逻辑究竟何在呢?
如图,蓝圈内为自成公八年(前583)以来重新划归齐国的“汶阳之田”大致范围,而红圈内为“三桓”及臧氏的主要封邑。齐国陆续攻打成、防、桃等地目的上仍然在于扩大整个“汶阳之田”的范围,以在泰山山脉以南站稳脚跟,并随时可以深入鲁境。
即便是在后来的“平阴之役”(前555)或者晋、齐最终达成合约(前548)时,晋国为了笼络齐国都没有再次提及割让“汶阳之田”的话题。因此晋国对于齐国控制鲁国北境一向以来是持默许态度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晋国为了集中精力在对楚战争上形成优势,长期策略性地默许齐国打压鲁国,甚至在“湨梁之会”前后齐国数度入侵鲁国,都没有能够促使晋国及时出兵解救。而齐灵公连年地进行这种毫无结果的拙劣进攻,背后自然是得到了晋国相当程度上口头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