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还有20天就到了,在海口感觉不到年关将近,但在老家的父母已经开始筹备过年的各种琐事。
每年春节,我们几兄弟都提前寄钱给父母准备各项开销。别看春节才几天时间,可那几天吃的饭菜是全年最好的,需要料理的家务事也很多。比如提前两三个月买鸡回来圈养,修护家里破损的物品,提前采购小猪仔或鹅或羊或牛肉等,还有各种蔬菜、水果、糖果饼干等零食,以及对联、鞭炮、冥币等。
逢年过节,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多的是责任,当然也有快乐,只不过远远比不上孩子的快乐体验。这几天,简书上开展一项“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的征文活动,借此机会,回忆审视了记忆中孩童时代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是怎么样的呢?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从来不给零花钱,春节到了也没有给我们发红包,唯一让我们有钱的机会就是春节时亲戚发的压岁钱,那是春节里最美好和让人期待的事情。虽然父母接管了大部分的钱给对方的孩子发回去,但是过节后我们还是留下些钱自己花,买好吃好玩的,或者买租小人书看。
春节时,大人小孩往往都会穿上新衣服,新年新气象,迎接崭新的一年。所以,节前大人们就会给孩子买新衣服,而记忆中的我没有几次穿新衣服过年的样子,也没有几次父母带我们去买新衣服的印象。母亲说衣服穿着干净整洁就漂亮了,穿在我身上感觉偏大的旧衣服母亲也会一直强调非常合身。
春节期间,无论白天晚上,村里总是不停的响着鞭炮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炮竹的硝烟味。我们小孩子就拿着压岁钱去买各种鞭炮,有旋转升空的、火箭式、礼花式的等等,然后凑在一起打鞭炮,或者去看别人放烟花。晚上的广场或路上,随处可闻各种烟花炮竹在响,夜空不时被各色炮竹的闪光划亮。
春节时亲戚朋友间互相串门、拜访时放鞭炮、给小孩子发红包,这是春节规定动作。大年初一在家吃团圆饭,年初二就去外婆家吃饭,之后就可去别家拜访,大家庭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小孩子们聚在一起除了吃到好吃好喝的,还能领大人们发的红包,不亦乐乎。
每年的除夕,母亲总是反复的叮嘱我们在初一说话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扫地、不能打破碗碟、也不能吵架,初一是一天管一年,不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否则就预示这一年会有不吉祥事发生。
后来,从村里搬家到县城,随着年龄的增长,春节期间觉得好玩的事情少了很多,就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打鞭炮、玩乐已经引不起多大的兴趣,最值得期待的是春节大人们发的红包,有钱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不过,事情总会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邻居之间约定春节不再互相登门拜年、不再给孩子们发红包,用他们的话说:你发给我家的我又几乎原数封回你家,不如大家都不发省去表面功夫。
唯一不变的依然是母亲在除夕的叮嘱唠叨:一天管一年,初一说话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扫地、不能打破碗碟、也不能吵架。
可是,前些年,年初一还是发生过兄弟拌嘴吵架的事,把母亲气得说不出话来。母校谨守的风俗,对年轻人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
在我国,春节过年图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每年春节都有那么多远在他乡的游子一定要回家过年呢?为什么要走亲访友呢?
我想,我们比较强的家族观念传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习俗,忙了一年也该放松休息几天,和家里人聚在一起聊聊近况,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血缘关系是我们最强的联系纽带。
春节期间,也会去亲戚家家走动,拜年问候,联络朋友活动,在这人情社会里,有什么事情靠什么法律规则还不如靠熟人互相帮衬更有效,毕竟潜规则潜伏在各行各业中。
《教父》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你花时间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感情基础,家人往往是我们前进的支持者。
如今不再年少,有了老婆孩子,临近春节,得给父母买点礼物,给孩子买套新衣服,回家和兄弟们团聚在父母周围,希望过上几天团结和睦的快乐日子。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