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讲究的是团圆和年味,我最回味老家的年味。
为了大年三十的年夜饭,父亲会提前列好菜单,母亲分批上集市买好食材,鸡鸭鱼肉、蛋饺加上各色素菜和汤,荤的素的不少。大年三十清早,全家人都起来收拾,拣、洗、切,好菜得有旺火,所以还有专人看灶火,从早晨到下午,直到满满一大桌菜全部上桌。吃饭前放鞭炮,父亲带着我们拜祖宗,祈祷新年家人顺利安康,然后全家人围坐桌边,年夜饭才算真正开始了。年夜饭安排在堂屋吃,四方桌配方凳,父亲母亲坐在上座,哥哥姐姐坐两旁,我最小,坐在父母亲对面。等着父亲先动筷子,母亲和我们才开始吃。平日里不喝酒的父亲也会喝上两口小酒,边喝边和我们说一些见闻,说到有趣的地方,我们一起咯咯笑。饭菜很香,我们吃得很饱,鱼基本原封不动地剩下,寓意: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了走亲访友的拜年物品,鞭炮、袋装白砂糖、若干腊肉。大年初一走父亲家亲戚。天蒙蒙亮,我们就被鞭炮声吵醒,那是父亲开门放鞭炮,寓意开门红,同时也是提示我们:该起床吃饭去拜年了。吃过早饭天才完全亮,家里留下母亲,父亲带上我们几个最先去给祖母拜年,其次按辈分由大到小从伯伯、叔叔、姑姑挨个走到。父亲这边的亲戚走动,除了新人(刚结婚的亲人)拜年,不空手进家门就好,一挂一千响的小鞭炮、数个大鞭炮、一包白砂糖即可。大年初二走母亲家亲戚,除了鞭炮和白砂糖,还要提上一块腊肉。我曾对母亲娘家每家要多拿一块腊肉有过疑问,父亲给过一个我认为合理的解释。
以前条件不好,交通也不方便,很少能吃肉,有客人来才有肉吃。再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姑娘就算嫁得近,早上出发走到娘家也到中午饭时间了,给亲戚带上一块肉表示:我自己带了下饭菜,打算吃了饭再回去。收到腊肉,女主人就得赶紧张罗饭菜。后来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个习俗也没有变化,一直这么流传下来了。
话说放鞭炮,也有讲究。走到亲人好友家门口,先点一个大鞭炮丢进堂屋,“咚”地一声巨响,意在告诉主人家:有客来了。再放上两个,然后点上小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炸开了,再间隔点上两个大鞭炮,噼里啪啦咚咚咚地,整个村庄都热闹了起来,对面山上都热闹了起来。自然,鞭炮得早早烘好,保证点着就一口气放完,鞭炮越响、越连续寓意就越好,代表年初一路红红火火到年尾,主人家也越高兴。
家里上年若是有嫁娶,新人给亲人拜年叫做拜新年,小鞭炮平常每家是一千响的,拜新年最起码得两千响,不管是婆家还是娘家亲戚,每家都要带一块肉,主人家也会回新人红包,寓意新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每次堂屋鞭炮一响,母亲就一路小跑地进屋,往果盘里添瓜子花生糖果,紧接着麻利地摆好碗筷,端上甜酒和小吃。鞭炮刚好放完,母亲也一切准备妥当,站在门口迎接亲人好友进门来。甜酒每家每户年年自己制作,小吃是自家做的米饼、肉干等。甜酒是用糯米加酒曲发酵后制成,很考验手艺,各家味道有差异,好的甜酒无需加糖就甘醇香甜,每当有人夸甜酒好喝,母亲都乐开了花,笑吟吟地再添满一碗。
老家的年味,是一桌让你期盼和回味整年的年夜饭,有一群至亲至爱的亲人朋友,是大家对新年幸福生活的满满期待,团圆、热闹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