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外源性肠胃病的基础方是泻心汤,包括三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另外还有芩连汤系列、白头翁汤和肠炎方等。
前面讲过的白虎汤和承气汤是没有热证的,而泻心汤证的共同特点是心下痞,且有发热症状,其治则是将心下到腹部的里热排出,从而达到排异的目的。
胃、小肠和大肠,张仲景统称为胃家,它们是一个家族系统。胃家一病俱病,内热的传导是由胃到小肠,由小肠到结肠,但胃的本能排异是吐,往上;小肠和结肠的本能排异是往下,但是里热有水气,但治疗的时候,却并不一定用下法,在下利严重的情况下,如热痢,一天很多次下利,这时就必须止利,否则体液就会损失太多,要用干姜、人参。
泻心汤证,消化不良,心下痞硬,打嗝,干噫食臭,气往上走,这是胃蠕动无力,食物不能往下走,治宜提高胃的蠕动能力,所以用人参、或生姜、或半夏加强胃的蠕动以下气。
三黄泻心汤证,往往是因为伤寒病治疗中仅仅做到了表解,误下导致病邪滞留胃家,或者是宿疾,它完全是热证,属于功能亢进;生姜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则是功能衰退,一般称为寒证,都是发热,心下痞,心下有水气。它们都不用大黄,因为不停地大便,肠里的东西都拉干净了,问题主要是胃里的东西下不来。
一、三黄泻心汤
1、辩证:发热,心下痞。
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而困难。
2、处方:大黄10克,黄芩30克,黄连20克。
3、排异机制:大黄促进胃肠剧烈蠕动,蠕动才能产生分泌,带动内容物往下走。黄芩和黄连,阻止内容物发酵,从而遏制产生气体,腹胀气满越厉害,胃肠越无法蠕动。
三黄泻心汤不必在火上熬,只需用开水直接冲泡一小时,然后服用,见效很快,因为煎熬以后药效会减弱。一般服用后五六个小时,大便出,再过两三个小时,烧退,最多两天就能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