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思辨性阅读”,那到底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在余党绪的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一、什么是思辨性阅读
2022年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而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就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结论的对错,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都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判断标准。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而批判性思维,则被专家们称为“21世纪技能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思辨性阅读称为批判性阅读。
二、实证与分析、论证与反驳,是思辨性阅读的两个重要的途径
余党绪老师以“《廉颇蔺相如传》中的秦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例,通过实证与分析,得出结论:在“完璧归赵”这件事中,“明而熟于计”的秦王,集贪婪、狡猾与雄心于一身,他城府很深,有政治定力,甚至可以说,他在心理上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任凭蔺相如怎么刺激怒斥,他始终岿然不动。实证与分析是思辨性阅读的基本功。
通过进一步论证与反驳,学生明白了“完璧归赵”不是“莽夫”对傻瓜的侥幸胜利,而是两个高手之间的过招。在思辨性阅读中,对任何结论都要保持足够的冷静、理智与质疑,这个过程就是反复论证和反驳的过程。反思结论与理由的关系,也就是论证与反驳,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能力。
三、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学会判断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的思维常常处在杜威称之“非思维”的状态,信马由缰、自由散漫、读罢拉倒是一种常态。但思辨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磨炼,是为了知识的获取或者问题的解决,因此阅读的终端不是杂乱无边的思绪,而应该是理性清明的判断与结论。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常被要求提交相应的读后感受,就是希望他们将分析论证的过程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在全面检视自己的事实运用与逻辑判断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综合性的判断。这个判断,就是我们所获取的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
康德说,所有的人生实践和社会阅历都不过是在训练自己的判断力。思辨性阅读,能够给我们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副睿智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