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看了昨天老雷发过来的链接,是陈冲新书《猫鱼》的发布会,地点是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主持是周轶君,感觉这就是一个i人专场,周轶君一开口那种自然、朴素、安静的气氛就来了。几个嘉宾在过程中表现的都比较克制、拘谨,感觉应该是比较随意的一场直播,没有太多刻意的设计和台本,周轶君感觉就挺i的,但金老师和陈冲好像更i,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但说出来的不及其中十分之一。
这倒是有点治愈,因为想想连他们都会有这些词不达意的问题,自己说的时候表达不出来就太正常不过了。不过不能快速、清晰地说出来除了性格和表达习惯以外,应该还是思考得不够成熟,或者说i人可能需要思考得更成熟才能在说的时候也像写的时候一样自如。
老雷让我看应该是因为这是陈冲的一个回忆录,刚好契合我目前的主题,所以果断下了单,收到书估计要下周了,正好用这周把《山居杂忆》看完,最好把《安之如仪》也看完,可以更专注地看。一旦有了方向就会发现可以看的书实在太多了,就愁时间不够用。
昨天晚上给孩子班里弄公众号的排版弄了差不多四个小时,排版其实我也不擅长,但是活揽下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干。家委会这个活其实还挺有压力,因为会担心如果自己没有处理好和老师、其他家委的关系会影响孩子,所以如果不是特别想参与还是谨慎为好,最好也不要太功利。
不过想想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妈妈是班级公众号的编辑应该也会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吧,这样会增加她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既然决定了就不能患得患失,很多不快乐就是来自对得失的计较上。关键还是要在决策之前想清楚,一旦开始了就不要再花时间算计得失。
报名了一个写作直播课,今天晚上第一天,讲课老师是专三千,看了一下他的经历还是很能鼓励人。一直很想写故事,尤其这几年感觉有很多体会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但始终没有找到写故事的感觉。万事开头难,希望听听课能够帮助自己迈出第一步。
刚刚负责运营的老师来问对写作是兴趣还是相当副业,我感觉我是两者兼有,或者说现在是想从兴趣变成职业,在不成熟的时候用一段副业来过渡。最近的一些变化让我突然就下了决心,与其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坚持走写作的道路,不如现在重新给自己一次机会,把自己当成那个十八岁的自己再重新选择一次,当初不具备的条件、认知现在具备了,为什么还要再拒绝自己?
说实话,心里有了这个打算之后和现在的工作反而和解了,不再追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了,对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也不那么在意了,和一些奇葩的人也能和睦相处了,因为这份工作对我的意义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就像陈冲说她在美国刷马桶也没有感觉自惭形秽,因为她知道自己不是永远属于这个地方。
这十年在工作上并没有做成什么事,曾经也是一个拼命三娘,只是逐渐才醒悟自己就是一个无头苍蝇,在自己想当然的世界里乱拼乱撞,至今还活着主要是老天眷顾。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十年的话就是完成了对金融、对做生意、对有钱人、对领导甚至对这个世界的祛魅,不过草根出身的孩子可能都会走这样的弯路,因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见识到了真相啊。之前接触过一个行长的孩子,正在读大一,已经谋划好等过两年出国的时候顺便就把自己的金融专业换成厨师,这就是已经祛魅了。我今年三十五岁,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完成这个过程,正好是普通人的正常水平,这也充分说明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希望自己能够在写作上撞出一条路来,然后让往事真的变成往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