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论语】述而篇第三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是孔子忧虑的四件事情。“德之不修”,也就是修德;“学之不讲”,也就是“讲学”;“闻义不能徙”,这个“徙”就是迁移,就是“徙义”;不善不能改,那这个就是改过、改善。这四个事情呢,整个的核心是第一个,就是“德之不修”,就是“修德”。
从孔子的忧虑,可以看出孔子内心的追求。那么孔子内心追求的是什么呢?《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主要是在“明明德”这个部分,然后扩而大之,就是亲民跟止于至善。德者得也,“德”,在孟子的思想里面叫“性善”,在中庸的思想里面,叫“天命之为性”,也就这个良善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工作,就是要把这个良善的本质扩充、发挥、穷尽,让它展现出最大的光辉和光彩,那这个就是修德。
讲学就扣紧这个修德的内容。他是一个生命的学问,而不是一种知识的学问,一种知识的卖弄。
那修德和讲学后,要去干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对正确的事情,要赶快去做;对于错的事情,要赶快去改。
通过这章的学习,我就问我自己,我平常为什么而忧虑呢?我忧虑的是我退休后做什么,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收入,我忧虑的是孩子学习有没有进步。我忧虑的其实都是眼前的事情,都是一些小喜小悲,没有像孔子所忧虑的那样。
那为什么我和圣人所忧虑的不一样呢?我和圣人的差距在哪里呢?
孔子担心自己不能修德,不能讲学,然后呢,不能迁善改过。孔子追求的,是一种以德性的学习为核心的、一种生命提升策进的一种过程。孔子担心自己的生命,是不是能够越来越向上提升,而不是向下沉沦。而我的生命的状态,就是一天沉浸在自我思想里,没有孔子那么大的生命格局。
通过学习这一章,激发了我向圣人学习的信心,我也要提高自己的生命格局,不断的修自己的德行,不断的改过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