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前文所述季氏、臧氏培养仲孙蔑越级登为司马的背景之中,有一条虽然未便明言,但在当时的鲁国恐怕早已尽人皆知,就是叔孙侨如(宣伯)与守寡的穆姜之奸情。
先谈谈叔孙侨如的情况,其在鲁国活动(前616-前575)的四十二年间大事如下表:
如表所示,叔孙侨如(宣伯)一出生便戴有其父荣誉的光环:在“鹹之战”(前616)中叔孙得臣用擒获的鄋瞒酋长“侨如”命名了自己的长子。因此叔孙侨如大约就出生在鲁文公十一年末或之后不久。
之后叔孙得臣于宣公五年(前604)英年早逝,当时叔孙侨如只有不到十三岁还未成年,所以叔孙氏暂时离开了卿的序列。不过执政的公子遂为了照顾这位政治盟友的后人,大约在侨如成年之后安排其成为大夫,考虑到叔孙得臣以及其子公孙归父都曾出任大司马,因此极有可能在侨如十六岁行“冠礼”这年左右被任命为公孙归父的助手少司马。
在宣公十七年(前592)公弟叔肸去世之后,公孙归父抓住机会运作刚满二十五岁的侨如越级晋升为大司寇。而一年以后(前591)季孙和臧孙流放了公孙归父之后,二十六岁的叔孙侨作为“桓族”出身的一员如又登一位成为大司空。
成公二年(前589),二十八岁的叔孙侨如与公孙婴齐联袂统帅左军,参与了“鞌之战”,登上了自己事业的顶峰。然而其事业也最终止步于此,到了成公四年(前587)臧孙许去世的时候,而立之年的侨如没能再进一步成为司马,而是被自己一直压在后面的大行人仲孙蔑越过。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主角穆姜的情况:
……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左传.宣公元年)
这是在“杀嫡立庶”之后的那年(前608),公子遂按照齐、鲁之间的和约,亲自替刚刚即位的鲁宣公迎娶齐惠公的女儿穆姜。先秦时国君十五而婚,所娶的夫人年龄要小两岁为十三岁。不过宣公恰好在达成和议的同时结婚,则其未必刚好满十五岁,而是早已成年,但是即位后会将之前所娶之女与新娶之夫人重新排序,穆姜即便年龄小但是因为出身高贵也将排在第一位。不过穆姜应该是大致在十三岁左右,因为齐惠公可能有好多个女儿甚至侄女可以供选择。
宣公与穆姜的婚姻至少从结果上来看确实还算是成功的,先后生下了宋共夫人伯姬和鲁成公黑肱。不过由于宣公迎娶穆姜时并非初婚,在穆姜之前或者同时应当还有多个女人,且除了穆姜之外按照当时的婚配制度还应陆续迎娶多位姜氏,所以宣公应该还先后育有年长的庶子公子衡父,以及可能同为穆姜之媵的诸姜所生之公子偃和公子鉏等。
不过从记载来看鲁宣公与穆姜所生之子鲁成公大婚的时间非常晚:
……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左传.成公十四年)
也就是说其在位的第十四年(前577)才迎来大婚,而成公在位的初年并没有任何其他婚配或者丧偶的记载,因此很有可能其即位时确实只有一周岁左右,其局面正与当年鲁惠公去世时候嫡子桓公也刚刚出生不久类似。只不过当时宣公晚年仍然试图争取不通过战争手段与齐国媾和,所以其弥留之际仍然坚持立这个刚出生的“齐出”婴儿为世子。此局面下,鲁国诸卿恐怕不免会有别的想法,譬如宣公诸子中还有年长庶出的公衡以及公子偃、鉏等备胎,就如同后来穆姜所谓“是皆君也”。
不过穆姜产下的第一个孩子应该是后来嫁给宋共公的伯姬:
……二月,伯姬归于宋……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晋人来媵……(左传.成公九年)
按照当时的婚配制度,成公九年(前583)伯姬出嫁时候满虚岁十三周岁,那么可倒推知其出生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就是“初税亩”那一年,比嫡长子黑肱出生早三年。
因此穆姜在婚后的第十五年(穆姜二十八岁)才生下长女伯姬,在婚后的第十八年(穆姜三十一岁)才生下长子黑肱,在那个时代绝对属于高龄产妇了。期间是否经历过流产或者子女早夭则不清楚,不过这个婚姻恐怕是颇为坎坷的。穆姜之诸娣可能陆续在其生子之前产下了公子偃和公子鉏等,此局面颇与庄公和哀姜的关系类似,也给两人带来极大情绪上的压力。好在宣公去世之前一年内里两人终于生下了成公黑肱,这段婚姻总算没闹成悲剧。